老子之“道”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10:29 被阅读22次
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是什么?长期以来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道德经》开篇就设卡堵路——不许使用语言名称诠释“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道”如果能够直接表达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道”如果能够直接给予确定的名称,这个名称一定不是真正反映“道”的名称。一旦下定义就破坏了“道”的本义。“常”者真也,被定义出来的“道”一定不真了。

“道”是什么,老子强调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义,但“道”却可以被形容描绘出是什么样子。老子的《道德经》各章就是从各个角度描绘“道”是什么样子的。

老子明明说“道”不可道,可他还是给道出来了。怎么道出来?不说“道”是什么,只形容描绘“道”是什么样。历史上有此类先例,有的认知对象一时无法下出定义,人们可以在形容描绘它是什么样的过程中研究和开发它。比如“力”,有人认为迄今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义。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中国春秋时代的墨家、近代英国的牛顿、当代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对力的研究和开发成就宏巨,使人类今日进入了航天航空时代。有关力的学科分支分层划分得细而又细,研究机构多而又多。可究竟什么是力?仍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没有定义怎么研究呢?人们可以形容它、描绘它、叙述它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中学课本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以为,这还是没有说出力是什么,只能说是从宏观低速的角度描绘力是什么样子。“道”是什么,老子强调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义,但“道”却可以被形容描绘出是什么样子。老子的《道德经》各章就是从各个角度描绘“道”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描绘?用喻象性的表达方式。

老子说“道”不可道,但《道德经》五千言对“道”的形容描绘多少还是向世人透露出了“道”的内涵。

许多人把“道”解读为规律、法则,这大错特错。从对“道”的形容描绘中我们体会出:“道”就是生命力。

“道”不可以分割,只能整体把握。老子描绘“道”时竭力强调“道”的混沌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不可致诘”即不可刨根问底,不非要确切地说出“道”是什么,避免将“道”片面化。“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形容“道”不可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恍惚混沌故不可分割,不分割保持完整,才具有生命力。老子形容“道”用“冲”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学者多解“冲”为“空”,但我认为,这个“空”可不是日常生活说的虚空,而是隐含着勃发生机的“空”,所以“冲”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道”这种生命力的特征。

老子憧憬“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很多人就此批评老子在社会文明发展上开倒车。这种批评未免过于草率。且不说提出“小国寡民”缘于他当时特殊的背景,更应该注重的是老子是在用“小国寡民”诅咒社会过度的两级分化:“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朝廷无人办公,田地无人耕种,国库空虚,人们困苦。而极少数人却过着“金玉满堂”奢侈腐化的生活。这样的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无法继续向前发展。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实际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生命力的渴求。

“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内在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不凝固僵化,借用无穷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

“道”的胸怀最大,无所不包。“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第六十七章)天下都说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么。就是因为太大,世界每一物都比“道”小,所以似乎不像什么。若非得让“道”像什么,比如像高山、像大海、像太阳、像天空,所像的东西无论多么巨大,总是有限的。人追逐名利也是一样,地位无论多高,财富收入无论多多,时间长了仍会不知足。如果非得说“道”像什么,所像的东西无论多么大,最终还是把“道”贬低为渺小。

总之,老子追求的是包容万物,而不是相互对抗。老子这一思想后来演变为儒家的“中庸”——双赢。《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万物共同生长,互不妨害,各行其道,互不碰撞。纷繁具体的微观事物如同无数条流淌的小河,而宏观的大法则同大江大河汇合万物,波涛汹涌。天地的巨大繁荣就在于万物各自生存、发展、彼此共存共荣。

以上对老子“道”的理解,不再把老子的思想理解为消极、退让、倒退。老子以他的睿智洞察到在宇宙中到处存在着“道”也就是到处都存在着生命力,而且这个生命力是最强大的。

相关文章

  • 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是什么?长期以来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道德经》开篇就设卡堵路——不许使用语言名称诠释“道”:“道可道...

  • 道与非道或无道及知与无知或未知

    一、道与非道或无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阿域认为:老子之所谓道,不在已有之道,而在非道之道或无道之道。鲁迅说:...

  • 对老子言道之浅释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可道,非常道。” 所谓“上士...

  • 遵道重德

    ——(道哲学之二)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老子名言

    66、老子名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7、老子名言: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8、...

  • 道 “道”,原意谓道路,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则是宇宙万物之根源。“道”和“...

  • 关于道家

    庄子天下里说,老子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老子的学说以“太一”和“无有为常”做为主旨,太一即道,道生一,...

  • 老子之“有”探意

    *——老子之“有”的内涵 "有",在老子看来当然是指除道体之"无”以外的一切存在,即它包含道体之一切内在种...

  • 道生一

    “道生一”的说法是错误,悖离了老子的本义。 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道”不衍生任何东西,“道生一”或“...

  • 22.问道老子:什么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其中有精”?

    22.问道老子:什么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其中有精”?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iu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