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懂戏曲的人,对于川剧中那变幻莫测的“变脸”绝技也是兴趣盎然赞叹不已的。袖子一挥一转身,左左右右一回首,甚至点头之间,脸谱就变戏法似的不断变化,让人称奇叫绝。那是艺术,艺术后面是门道,是讲究,是创造和传承。
生活中的变脸也不时在发生。发生在我们眼前最让人应接不暇的是当前的一些国际局势。中美贸易摩擦感觉已是火星乱溅,一边说忍无可忍了,一边说坚决回击。一会儿又人来人往,说要商量,一会儿又发布清单制裁一触即发。后来又说可以双赢。美朝峰会更是离奇,起初说要见面就让人不可思议,一路来见与不见过山车般惊险。国际政治变脸也挺忙挺快。昨天还喊打喊杀,今天就拥抱贴脸了。各方的战略和利益才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明就里的我们,一边吃瓜一边操着键盘,一有风吹草动,就热血涌动,兴奋不已。唯我独尊,我自神圣,“虽远必诛”,一副似乎要与有嫌隙的利益方一刀两断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架势。没想到不多久就被局势的变脸狠打了自己的嘴巴。中越、中印、中菲、中日、中美,等等吧,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是要肉搏的状态?结果呢?在国家利益上,绝不是“食肉者鄙”而“吃瓜群众”厉害!
人一阔就变脸也是常态。曾经的发小,曾经的上下铺的兄弟,曾经的一个战壕的战友,经过时势变迁,有的发达了,有的艰难度日,相互都没有了过往那清澈的笑脸,发达者的脸也许会居高临下式的笑着,但肉不会动弹。同学会,老乡会,地位不同、成就不同的曾经命运相同的一帮人聚在一起,你看看那各人的脸,跟从前是大不同的。
历史也在变脸。“剃发”和“剪辫”就很是经典。
清初,统治者强令被征服者“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的汉人认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认定大明王朝是自己的正统,所以“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于是就有了让人无法忘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三城几十万人被屠,暴行令人发指。三城人民的气节彪炳史册。
反转了,辛亥革命宣告了清朝的土崩瓦解。军政府告示“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革命军上街巡查,满街剪辫。可是,200多年的统治,日久天长,百姓已经奉满清为正统,剃发留辫子已经成为习惯,成为效忠的标识。这时,人们已经视长辫为命根,大喊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不少被剪辫者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假辫子,“辫子军复辟”,哄闹一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头发的去留标志着王朝的兴衰和人民命运的变迁。这是历史的变脸。善良的人们是不是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些东西?什么才是最要紧的呢?
其实小孩的变脸最可爱,不管是哭是笑还是不哭不笑,总是纯真纯粹的本相。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孩子正玩儿的高兴,不小心把那儿碰了一下,疼得哇哇大哭,大人赶紧去哄,打骂那物,做做鬼脸之类的,孩子就破涕为笑。孩子们打针的时候也是一样。听说打针就害怕就抗拒,大人哄着不是打针不是打针,大夫阿姨一边开始往小屁股上擦酒精棉签,一边说着咱不打针,孩子凉飕飕的似乎还惬意,突然针就扎下,孩子就大哭。好了好了,咱们去吃你最爱吃的冰淇淋,你看那个芭比娃娃多漂亮!哪儿呢?孩子不哭了。
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随着环境时令的变化都会有变脸的行为。
现实世界的变脸归根结底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一会儿红,一会儿黑,一会儿白,一会儿灰。你去用心观察和体会,不比艺术中的变脸少了玄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