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草药中医养生健康&养生
中药学8解表药5发散风热药-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

中药学8解表药5发散风热药-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

作者: 7a5497d49159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7:19 被阅读6次

菊花 Júhuā(《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本品气清香,味甘、微苦。以花朵完整、色鲜艳、香气
浓郁者为佳。生用。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
论》)。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泻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
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疮痈肿毒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鉴别用药】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
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菊花酮,棉花皮素五甲醚等;黄酮类成分:木犀草苷,刺槐苷等;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此外,还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 1 、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绿原酸(C 16 H 18 O 9 )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 21 H 20 O 11 )不得少于0.080%,含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 25 H 24 O 12 )不得少于0.70%。

2.药理作用 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 3 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降压、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参考资料: 国学 中医 历史等社科类书籍下载

蔓荆子 Mànjīngzǐ(《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浙江、福建、江西。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风热感冒头痛 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牙龈肿痛,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药同用。若肝肾不足,目暗不明,可与枸杞子、熟地黄等补肝肾、明目药配伍。

3.头晕目眩 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常与黄芪、人参、升麻等补气升阳药同用,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蔓荆子黄素,紫花牡荆素,蔓荆子蒿素,木犀草素,牡荆素等;脂肪酸类: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还含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蔓荆子黄素(C 19 H 18 O 8 )不得少于0.030%。

2.药理作用 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止痛、退热作用。蔓荆子黄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

柴胡 Cháihú(《神农本草经》)

image.png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本品气微香,味微苦。以外表皮黑褐、切面黄白色者为佳。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感冒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大叶柴胡Bupleurum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类成分:柴胡皂苷a、b、d、f等;挥发油:2-甲基环戊酮,柠檬烯,月桂烯,香芹酮,戊酸,己酸,庚酸,辛酸,2-辛烯酸,壬酸,γ-庚烯酸等。还含多糖、有机酸、植物甾醇及黄酮类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北柴胡含柴胡皂苷a(C 42 H 68 O 13 )和柴胡皂苷d(C 42 H 68 O 13 )的总量不得少于0.30%。

2.药理作用 柴胡煎剂、注射液、醇浸膏、挥发油及粗皂苷等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实验性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镇咳、降血脂、保肝、利胆、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抗病原微生物、兴奋子宫、影响物质代谢、抗肿瘤、抗癫痫、抗辐射及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

image.png

升麻Shēngmá(《神农本草经》)

image.png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四川。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苦而涩。以外表皮色黑褐、切面黄绿色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等同用。若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可与麻黄、紫苏叶、白芷等药配伍。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
烦痞满者,可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如清震汤(《症因脉治》)。

2.麻疹不透 本品能辛散发表,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常配伍葛根、薄荷、牛蒡子等药。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 本品甘寒,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证所致的多种病证。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治疗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多与生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
胃散(《兰室秘藏》)。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与黄芩、玄参、板蓝根等药配伍,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痄腮肿痛,可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药配伍。用治阳毒发斑,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同用。

4.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 本品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故常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黄芪、人参、柴胡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则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如举元煎(《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酚酸类成分:异阿魏酸,升麻酸A,B,C,D,E;三萜及苷类成分:兴安升麻醇,25-O-羟升麻环氧醇-3-O-β-D木糖苷;色酮类:降升麻素。《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异阿魏酸(C 10 H 10 O 4 )不得少于0.10%。

2.药理作用 北升麻提取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等作用。升麻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中度抗菌作用。升麻对氯乙酰胆碱、组织胺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抑制肠管和妊娠子宫痉挛等作用。其生药与炭药均能缩短凝血时间。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药学8解表药5发散风热药-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un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