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号《拾遗集散》,文责自负。
友人每每提起大姐,一脸迷茫感,一脸愧疚感,一脸幸福感。
友人生于八十年代,姊妹八人,二女六男,大姐排二,他排幺,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
孟子曰:长兄若父。对他来说却是大姐如母。他嗷嗷待哺时,母亲便早逝了,所以他对母亲的记忆是空白的,而大姐是照顾他日常生活起居衣食缝补的最亲近的人。那时候,对他来说,大姐犹如母亲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父兄虽然也是亲人,但是在那个靠在生产队劳动获得工分才能保证生活的年代,他们有的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还要上学,很少能照顾到这个幺弟。只有大姐担当起了这个家庭女主人和母亲的责任,除了上工,她会不辞辛苦照顾好家中的每一个人,友人最小,当然是重点照顾对象。大姐勤劳节俭任劳任怨,锅灶上、缝补上都是一把好手,但她很少考虑到自己,难得做一身新衣裳,一年四季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而他随着年龄增长和身高变化,偶尔还会在春节时穿上新衣服。
等友人上小学时,姐姐便出嫁了,嫁到了离家不远乡镇边的一个村子,但是大姐依然是他最亲近的人。隔三差五,大姐便会回来帮他换洗衣服,准备饭食,也多亏了大姐夫的宽容和理解,使他这个失去娘亲的孩子尝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不至于蓬头垢面,浪迹村落。那时候,农村的哪一个家庭都不富裕,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子女较多缺少劳力的家庭,父母常年眉头都是紧蹙的,常常为了儿女的吃穿和学费东挪西借,尝尽了人间的冷暖,看惯了别人的冷眼。他家也属于这一种,除了父兄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一家人也是整天为吃穿上学生活苦苦熬煎。这种情况直到土地分包到户大包干后才得到缓解。
大姐经常在乡镇集会散摊时出现,她不是为了赶集,她勤俭朴素的习惯是不愿意多花一分钱的。她赶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她总是会买到一些便宜而实用的生活用品,有时还能买到一些称不上时髦但耐穿的衣服鞋子,会趁着时间把一些生活用品送到父兄和弟妹的手里,友人称他是大姐这一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大姐赶尾集时会挎个柳条编的提笼,她是为了收集遗留的丢弃的散落的蔬菜,谁也不愿意把一车白菜、花菜或者芹菜重车再拉回去,这就给大姐提供了机会。她把买回捡到的蔬菜分拣开来,好点的会成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腐烂的会成为家畜家禽的饲料。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丰富了餐桌饮食,虽然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诟病,家中子女也多次劝诫,大姐却乐此不疲,道:“蔬菜和粮食作物生长一季,岂是那么容易的,当垃圾扔了岂不可惜!”后来家人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等到友人大学毕业时,大姐已是儿女满堂,但这也挡不住她的脚步,几经劝阻才才最终放下了提笼,安心含饴弄孙了。
友人也说过大姐的不是,因为有些事确是让他难以忍受。比方说,赶尾集捡拾菜帮,全家人反对她依然故我;比方说,大姐在收拾土坑时,偶尔发现个药片或药丸,她会毫不犹豫的吞进口里,也不管药性是否过期,也不管是否有副作用,按她的说法都是钱买的,扔了可惜;比方说,儿女和友人给她钱她从来不花,总说不需要;比方说她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鞋子,给她买的新衣服鞋子之类她总是不穿,放在箱柜中;比方说,她把破烂的衣服被褥甚至鞋子舍不得扔,一直放在柜子底下和房间里……一句话就是“舍不得”啊!
友人总是说,大姐没上过学跟不上形势,总是活在七十年代的生活和日子里,虽然穿着打扮有了变化,饮食有了变化,但她总是简朴如一,让儿女一片孝敬之心没有着落,让友人一片报答之心无法表现,所以他迷茫,所以他愧疚,直至大姐因病入土为安,他也只能望天长叹,今生难以如愿了。但友人说其他的幸福感确是真的,说起大姐对她的亲情和恩情,他满眼含泪诉说着大姐简单而普通的人生,真情流露时,真让人感动于心。他说,他把对大姐的报答之心体现在帮助外甥辈工作发展和生活上了,目前几个外甥工作生活娶妻生子,他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也称得上问心无愧了。
友人说,他今生最忘不了的就是大姐;友人说,他来生一定还要和大姐结伴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