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受了阿丁的影响才想着买阿城的书,读这本书,受益匪浅,虽然知道如果带着文学的心去读会受益更多。
本书分成小说编与散文编两个部分,收集了阿城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读书时爱读的序言部分这次是跳过了,因为本书的序言对于文学写作的启发应该更多,而我读小说和散文的目的不在于文学创作,是为了宁静心神和增长智慧。
小说部分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完两三周后还能记住很多细节。我以前是觉得简洁朴实风格的作家是没有写辞藻华丽篇的能力的。读过的书里,抛开学生时代接触到优秀作文,很少有辞藻华丽的篇章。唯一读过的一本《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还是外文翻译过来的。读小说编后面诸如《洗澡》等几篇,就会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作家并非没有写华丽篇幅的能力,而是现行领域内认可的是偏简约朴实风格的(从后面的《闲话闲说》里可以读出,而且汪曾祺对于阿城也有影响的)。当然对于行文风格大概也是讲不清原因和理由的。
散文编中有几篇是以理工科思维的角度来解析一些抽象恰如爱情、艺术等概念。大概是九零年到两千年初写的,基于的科学依据是否到现在还有效我是不知道的,提及的概念理论也有接触过,只是对于十几年前的科学理论总是容易怀着眼镜看待,所以也没有深读。此处其实也可以看出,以现行时代的科学理论写东西是有风险的,因为你现在理解的很先进时髦的理念,到十几年后可能就要被证伪或者是理念落后了。不过读过这几篇也可以知道,阿城可能和你之前读过的很多其他作家不同,不同在于他对于这个时代以及人的客观认知。
我其实是觉得《闲话闲说》可以单独列出来作为第三部分。这里六十几页的篇幅是阿城闲聊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和研究,十分有意思。读这部分更加证实了读前面章节时所感触到的作家在写作时举重若轻的状态。可能学富十载有很多种角度和思路来写一个东西,常人是选取自己熟悉的那一条路子,而作家是选择一条少人问津或者奇特的路子。这部分还提及了一个阿城理解的重要趋势是世俗化,大致意思是从明清开始,文学等内容就开始走向民众而非是之前的只针对于部分阶层。这部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读到阿城对于很多其他当代作家的看法和解读。
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艺术最初是用于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汉语文学的精髓在于诗,很多文学的巅峰都是在向诗靠近。很认可。
这本书还有第四个很有意思的部分,是开篇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结果。它很有意思的列举了排名、专家评分以及读者评分。很多上榜作家,例如曹禺、汪曾祺、林语堂、三毛可以明显感知到两个评分的撕裂。前两者是专家重视而民众认可度并不对等,后两者是民众认可而专家不认可。如果有好事者,大概也能从这种撕裂中解读出很多东西,而对于我们这类不爱瞎管文学闲事的人,此榜更多的是起作家导读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