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了《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文本写了夏天这个万物蓬蓬勃勃迅速生长的季节里,那些瓜藤啊竹子啊等生物、那些铁轨啊河道啊没有生命的物体,以及人是如何飞跃着活生生的看得见的生长着。这样的课文倒是蛮有意思的,视觉很新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珍惜光阴,由内而外地关注生长,不管是看得见的抑或看不见的。
我所见到的课堂,做课老师能够准确把握课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带着学生从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感受生物、非生物、人的“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课堂设计有梯度,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习单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表达,感受自我生命的成长。
“任务一: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样的大问题设计,在表格的具体指引下,使得学习扎实有效。老师“授之以渔”,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析文本,而后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自主学习“地”“河”,这样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有了可能性。
老师能够注意研究学情,以“学为中心”设计导向性问题,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能以开放的学习理念为指导,熟稔地践行“三环四步”,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根据文本特点,创设语言训练的环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任务二: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任务三: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写你在‘夏天’里应该怎样成长?”这样的设计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有效探索。她非常明晰“课文只设个范例”,于是诞生了这样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前一个学习反馈较为理想,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巧妙迁移,仿写的句式比较丰富多元。课堂节奏尚需调整,不然,课堂上随文练笔写写自己在夏日里的成长,即时反馈效果会更好些。这点很遗憾,课后作业就成了形式。
另外,教师的教学机智尚显不足,教学语言还可以更有效。板书设计过于粗犷,应该根据第二课时的特点进行细化,更应该呈现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点拨与归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