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源起一场被否定的吵架
标题说的这个女人,就是我。
那天因为出门接孩子放学比预计的晚了十分钟左右,我妈开始对我不耐烦,一直念叨:快点啊!你到底在拖拉什么?不是说要三点半吗?现在都几点了?还不走?迟到了,来不及了,等下老师要说你,你怎么不提前计划好?要收拾的东西怎么不提前收拾好,现在才来拿,做事没点计划性……
正准备出门穿鞋子,她继续念叨:好了没有?怎么这么久?电梯到了,哎呀搞这么久还没搞好……
我受不了了,开始回嘴:等下再按电梯不就好了
见我回嘴她更不爽了,开始上升到对我的否定:哎呀我看你这个人啊,做事就是不行,总是这样,如果是在我们那时候啊,饭都吃不上,大锅饭都抢不到来吃,做事总是磨磨蹭蹭,东西又经常忘记,你说你有什么用……
二 勾起回忆
这一番言辞,立刻让我联想到小时候,我妈经常会在一些小事情上对我进行由点及面的数落:
你怎么吃饭那么慢?以后一定做事也很慢,这样的速度做事,我看以后哪个单位会请你!
你怎么总是不见东西?以后你怎么办?一次不提醒就忘记这个忘记那个,真没用!
你怎么这么懒惰?我看你啊,就像你姑姑一样,以后肯定没出息,老公都找不到!你说说谁敢娶你?
哎呀我看你呀,以后做什么事都做不成,这点小事都干不好,你说你长大干得了什么?如果是我们那个大锅饭的年代,你连饭都抢不到来吃,就等着喝西北风……
……诸如此类
记得我在初中叛逆期时,有一次又是类似的数落,我哭着喊着:那我去死好了,死了你就舒服了,死了你就高兴了是吗?我自杀行不行?我让我自己消失可以吗?你别要我这个女儿了!
然后穿着拖鞋摔门而出……
这是我印象中,读书时代对妈妈的反抗行为最激烈的一次,跑去了好朋友家里继续哭诉。最终当然是消了气过后父母和我,和好回家,父母孩子之间其实也没有隔夜仇,过去了就不生气了,但是这件事的印象还是尤为深刻。
三 失去理智
回忆一拥而上,让我内心翻腾,这就像一个开关,瞬间触发了我的愤怒情绪。
我开始生气,不顾逻辑、毫无道理,失去理智地回应:我就喜欢这样!
我妈不说话了,她知道我生气了。再说只会吵更凶,而我们马上要离开家走去幼儿园,所以她不再说话了,免得争吵升级。
去学校的路上,我开始平复情绪,每一次有争吵出现,我都希望能够把彼此的想法说清楚,尝试沟通并希望最终能找到一个避免在同一件事上再出现争吵的办法。
于是试着告诉她道理:一个连自己母亲都不认可的人,是很难有自信的。
我妈非常不屑地说:自信有什么用?!
我感受到了沟通的压力,文化水平的差异,让我不知道如何让她明白这些评价对我来说有多大的影响,我又有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从这个阴影里面摆脱出来。
我始终认为:如果我能更自信,我应该能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模样。
四 母亲的爱
和大多数从小县城到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我的父母一直省吃俭用供书教学,从来都是自己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却舍得为了我的支出而勒紧腰带。
我很清晰记得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去买裤子,先是到了她买秋裤的地摊上,她选了一条最普通的棉质秋裤,开价15元,让老板便宜点,老板说13块给你,我妈说,再便宜点吧,软磨硬泡了一会儿,卖裤子的阿姨最终说要11块,不能再便宜了。妈妈死活咬紧还要再便宜1块钱,最后因为商家没有答应,这条秋裤也没有成交。
可是我知道,妈妈的秋裤其实已经破了很大的洞,只是洞不在裤腿和腰间,橡皮筋的位置都还能用,所以要穿在身上作为打底的裤子,还是勉强可以的。
然后我们来到了我想买的裤子商店里,是一家体育用品店,我看中的那条运动裤50块钱,我妈讲价48能不能卖?商家没有同意,然后我妈问我是不是想要这条裤子?我很坚定地说,是。于是我妈买了。
其实我很惊讶,我是很真实地表达了我的喜爱,但是我没想过我妈会那么爽快地答应,因为实际上我也至于完全没有运动裤,只是觉得多一条替换更好。
那一刻我猜想,到在其他我看不到的时候,我妈一定还为我做出过很多牺牲。我感受到了爱,同时也带着自责:也许我不要表现得那么喜欢,我妈就不会买那条裤子。
五 矛盾的我们
那是中学时代的事,从大学开始,我就离乡背井来到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并期望着毕业到一线城市打拼,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辗转走过了广州、北京,直到怀孕之前,都是和父母分开生活,经过大学和踏入社会工作也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作息习惯和自己的世界观。直到孕中期的时候,生活开始不方便,便沟通请父母来到我们身边,照顾我的生活,我也照顾他们的健康安全,开始了重新生活在一起的日子。
分开多年重新住在一起,观念的冲突和生活习惯的不一样,家里的争吵几乎不曾消停,但我父母还是跟着我从北京到深圳,再到父亲离开后,母亲跟着我到广州,直到现在我已经自由职业,可以说是闲赋在家,说实话在我的内心里面,还是希望和母亲住在一起。
我爱她,她也爱我,父亲走了之后,这个原生家庭里的我们俩仿佛相依为命,我希望她的余生我都陪伴着一起度过。
但是爱不代表不会伤害,毫无疑问,我们之间的沟通是存在问题的。
我希望改变,但是却没有找到方式方法。
六 地铁上的失控
接到儿子之后,我带着他去坐地铁了,一路情绪不好,和雀跃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敏感的他感觉到了,开始故意做鬼脸想逗我笑。
他真可爱,我一定不能将这个生气撒野在他身上,但是我也确实还没有从前面的情绪里面出来,于是我决定向他倾诉:妈妈现在情绪不好,我们聊聊天好吗?
他眨巴着天真的眼睛:好的,妈妈我爱你,你为什么情绪不好?
我开始尝试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刚才因为出发晚了,婆婆说我,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她常常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
儿子忍不住接话:可是我觉得你什么都行,我觉得你什么都厉害!
我知道他是在安慰我,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虽然可能他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
我接着说:谢谢你,但是没有人是什么都行,什么都厉害的。我知道我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我希望能得到我妈妈多一些的肯定,至少不要只是因为一件事不行,就说我什么都不行。这样会让我很自卑,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一事无成,不值得任何人对我好,不值得拥有任何东西,不值得被爱,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爱自己……
我开始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便不自觉地抱着他在地铁上哭了起来。
七 倾诉中获得治愈
儿子有点着急了,又开始逗我笑。
我说:我知道你想逗我笑,但是我还没有哭够,我还想哭,你让我再哭一个站好吗?就像平时你想哭的时候我会抱着你、陪着你那样。
于是,他也紧紧地抱着我。然后,便有了标题所说的那一幕。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发问:为什么你妈妈要说你不行呢?
我想了一下,说:因为她可能也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对我伤害那么大,可能她从小也是这样被说,这样长大,她就只能学到这种表达方式,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延续到了现在。
就在讲完这句话的那一瞬间,我治愈了。
是啊,她小的时候,哪有条件学习什么心理学?哪有环境讲什么自我成长?哪有心思做什么自我觉察?看见的长辈是这样,便也成了如此表达的复刻品。
而我,怎么能用现在的时代套到她身上,去要求她呢?
其实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形之间形成的伤害,她也不是故意这样做,我如果能走出这个怪圈,那就努力从自己开始改变,这样就够了。
八 最后的话
想起Angie老师在私董年会上分享了一句话:活得通透的人,对世界能接纳,自己有要求,对他人能宽容,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不可能不好。
是啊,我不是应该让母亲改变,而是接纳她的同时,也接纳自己,如果要改变这个恶性循环,从自己开始,如果要改变和母亲的相处,从我的反应模式开始。
以上,共勉,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