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只有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宽度、温度和深度。谈论这一点,需要区别两个概念,即“走进文本”和“走近文本”。前者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初读、细读、研读,师生深度交流,揣摩作者意图,感知人物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世界。挖掘作品深刻内涵;后者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较为被动的理解课文内容,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知识。前者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后者体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课堂中的深度对话,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方能在对话中用源源不断的活水应对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走进文本,需要落实“三度”。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兼具“宽度”“温度”和“深度”。今天就从“三度”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要有宽度。宽度,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即“教什么”的问题。一篇课文,教什么,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既要注意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还要注意关注单元教学目标,更要立足本篇课文和学生学情。《屈原列传》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群。第三单元单元导读已经明确了学习本单元要从积累文言知识、鉴赏叙事说理艺术、领会人物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借鉴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单元研习任务,确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依据“预习任务清单”,细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感知课文,梳理文中典型事例。
核心目标:
3.品读文中细节描写和粗笔勾勒的语句,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斗争精神及志洁行廉的高尚品质。
拓展目标:
4.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自己理解,评价屈原,体会司马迁为屈原列传的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