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将军》讲述了李福泽为代表的导弹,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者历经各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成功的一系列英雄事迹。
小说中的李福泽是一位将军,同时也是新中国军队中稀罕的大学生将军,一位家财万贯的富二代公子。他学的专业与导弹无半分关系,八竿子打不着,但仅因为有知识便要领导导弹研究工作。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甚至于不知道导弹为何物,却要去研制,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无比大的挑战。李福泽虽然有顾虑,但他并没有拒绝,在思考一阵后,便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什么是艰巨的任务呢?因为当时的新中国建国不久,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国家各个方面基础都非常薄弱,许多方面都达不到导弹的制造要求,比如发射基地的各种设备都是从苏联进口的,国内根本没有多少人会用,中国无力制造导弹,导弹是苏联制造,中国会导弹的专家只有寥寥数人。
另一方面,戈壁滩的气候异常恶劣,缺乏水源,士兵们只能在当地打井,地下三米内的水不能喝,地下三米外的水是盐碱水,根本不能喝,喝了肚子会不舒服。粮食也缺乏,因为交通不便,铁路过于少,运输能力差,粮食无法大量运过去。当地还有强风沙,十万官兵刚到那里住时,住的是地窝子——在地上挖一个大洞,上面用泥土垛起来,一夜过后,都成了“土地爷”——大半截身子在沙子中。当时的官兵在研发时,经常断粮,所以经常去猎杀当地的黄羊,使黄羊由随处可见,不怕人变为处处不见,见人就跑,当时的研究状况的确十分艰苦。。
然而尽管环境十分坚苦,然而李福泽还是不愿离开,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坚持领导研发工作。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并没有说错,但落后并非只要挨打,也要受辱。李福泽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对于发射场内许多事情不满,但是却要忍下去,忍下去学习。当时驻军连肉都吃不上,苏联专家却要吃新鲜的肉类,将冻肉做的饭菜倒入泔水桶内;驻军每天辛苦工作,没有多少娱乐话动,苏联专家却要每周举办多次舞会;李福泽曾说他已经把苏联专家当成祖宗供起来了,但苏联专家仍时有不满。
在相关学校学习技术时,李福泽及其他人员不管是什么军衔,官职都不能将笔记本带,连在宿舍复习都不行,有许多人都无奈的在学完后运动,只因为没有事做。一次,导弹因中国的士兵安装错部件而发射先误,苏联专家愤怒的骂当场所有人,说中国人难以研究导弹成功。在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导弹能否发射,要看苏联的命令,中国要发射导弹,而苏联的液氧迟迟不到,中国要用国产液氧,价格几百万的液氧运到后,即便达标,苏联却不让用,使价值数百万的液氧全部被迫倒掉。中苏关系破裂后,部分苏联专家走时,坦言中国制造不出导弹,必须要靠苏联。
《发射将军》这篇文章写出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部队的艰苦历程,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