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精读 |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精读 |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作者: 04da2a75cad9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23:42 被阅读161次

本文概述《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解释费孝通先生为何说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及乡土社会为何不以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基本工具,并在文末附上笔者的思考。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第一章 乡土本色

费孝通先生在此章提出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这个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乡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世世代代靠土地吃饭,不具有游牧或者工业的流动性;二是指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之间存在“孤立”和“隔膜”,农业本身并无分工合作的要求,因此也就无许多人聚居在一起的需要,聚村而居是由农业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社会学中常将社会分为这样两种:法理社会和礼俗社会。前者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后者是无具体目的,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由前文所述两点性质,不难发现乡土社会属于礼俗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特别地分工合作,最多只是在农忙缺人手或进行水利建设的时候需要相互配合。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你从出生就要接触父母一样,通俗地说,这是一个“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模式早已被设定好,甚至先于他而生。世世代代无差异的经验已使社会关系固定,这些经验积累而成这个社会里每个个体都明了含义的“规矩”,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学而时习”这些规矩。

第二章 “文字下乡” 及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此两章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为何乡土社会本身不重于文字的发生。文字发生在人和人进行传情达意受到空间或时间阻碍的情形里,即当人们不能面对面地沟通或不能实时沟通时才会发生文字。

前文所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社会在社会学上称为“Face to face group”,即“面对面的社群”,大家都生活在不大的地域里,都是天天见面的,自然不存在空间阻碍,无需舍弃直接的方式而采用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

从时间上讲,乡土社会也不存在阻碍,这并不是说人可以预知未来或是回到过去,而是指乡土社会中世世代代的人经验都类似,譬如一位年轻人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他总是可以在他的父辈那里得到解决,因为他的父辈曾经走过的路和他是差不多的。正是这种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成为了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对于乡土社会来说,不变才是常态。

思考

时至今日,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基本的结构始终未改变,再次回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性”特征,我们或许要反思近年来提出的“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等等一系列的“化”,中国传统中“化”字的含义是事物由于本身的需要而自适应地发生改变,这么多年来,我们总以工业化的视角去看待农业,这样是不行的,甚至是错误的!回到“乡土性”本身,农业本来就不需要深层次的分工合作,工业上分工合作、物质交换的理念在这里不一定能起到正效应,也许我们应该从“自给自足”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农场里搞循环农业,而不是通过土地流转去集合成片的土地。

相关文章

  • 精读 |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本文概述《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解释费孝通先生为何说中国的基层...

  • 乡土中国

    最近在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沉浸其中才能领会读者的意图。从乡土本色,到文字下乡,再到差序格局。从国内到国外,引经...

  • 也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最近阅读《乡土中国》,在书里第一章内容《乡土本色》和第二章的内容《再论文字下乡》中,费孝通先生对“学习”给了如下的...

  • 乡土特性的影响 54 王俊轩

    在读完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两章后,我觉得两章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同藕中连丝,无法分割开来。其中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所...

  • 《乡土中国》读后②

    今天继续说《乡土中国》,主题是“文字下乡”。 费孝通先生研究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当然这里有个大前提,...

  • 乡土中国_文字下乡

  •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城里人眼中,乡下人最大特点是“愚”,愚在何处?不是指她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更恰当一点,应该是乡下人...

  •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一)

    《乡土中国》费孝通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开篇这一句,统领全文。这里的“乡土性”究竟是个什...

  •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太深奥了,于是就以十二分虔诚的态度去学习它。其实,社会就是群体。那么,中国的社会特点是...

  •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篇幅短小但意义深刻,是值得多读几遍的好书。 第一章为乡土本色,作者认...

网友评论

  • 1daf7d9bb19f:我觉得对于规模化的生产美国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为什么不能介绍下美国的生产模式,来比较下和你想象中的合作社生产模式的异同呢?
    04da2a75cad9:@英耀篇 有道理,或许我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比较一下优劣,谢谢你的建议,等我抽一段时间学习学习,然后试着写写。
  • linwood:👍👍
  • 都庞先生:农业要现代化,“自给自足”就是痴人说梦。产业要相对集中才有优势,农业也是一样,以江西、广东和广西一带的果农为例,如果没有协同合作,不仅销售是个问题,作物疾病传播根本控制不了。
    04da2a75cad9:@都庞先生 还是谢谢你的评论,我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学生,等有机会我会重新写一篇文章仔细阐述我的观点,谢谢。
    都庞先生:@蒋永航 不知道什么是生命性,我不是从事社会科学的。太深奥的理论看不懂,没有拜读过那本书,只是从一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农村人的角度说了一下。
    04da2a75cad9:@都庞先生 十分感谢你的建议,第一次有人回复我的文章。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自给自足的模式可以在更高一级的合作社得到统一,互助合作的功能可以在异质的合作社得到实现。而如果一味地追求产业化,固然有资源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是农业是有季节性和生命性的,因为季节性会使得工人并不像工厂一样一年365天都有足量的工作,因为生命性会使得农业生产不能靠雇工的方式,因为你雇来的工人是不会把种的作物当作自己家的作物。这两点的原因,在全国已经出现很多规模农场不盈利、甚至空着不种吃补贴的现象。我是一名农大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些不一样的观点让更多人了解,至于对或错,自然需要我们去讨论。真的很感谢你的回复,这篇是我在简书写的第一篇文章,谢谢。

本文标题:精读 |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jm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