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述《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解释费孝通先生为何说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及乡土社会为何不以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基本工具,并在文末附上笔者的思考。

第一章 乡土本色
费孝通先生在此章提出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这个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乡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世世代代靠土地吃饭,不具有游牧或者工业的流动性;二是指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之间存在“孤立”和“隔膜”,农业本身并无分工合作的要求,因此也就无许多人聚居在一起的需要,聚村而居是由农业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社会学中常将社会分为这样两种:法理社会和礼俗社会。前者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后者是无具体目的,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由前文所述两点性质,不难发现乡土社会属于礼俗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特别地分工合作,最多只是在农忙缺人手或进行水利建设的时候需要相互配合。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你从出生就要接触父母一样,通俗地说,这是一个“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模式早已被设定好,甚至先于他而生。世世代代无差异的经验已使社会关系固定,这些经验积累而成这个社会里每个个体都明了含义的“规矩”,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学而时习”这些规矩。
第二章 “文字下乡” 及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此两章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为何乡土社会本身不重于文字的发生。文字发生在人和人进行传情达意受到空间或时间阻碍的情形里,即当人们不能面对面地沟通或不能实时沟通时才会发生文字。
前文所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社会在社会学上称为“Face to face group”,即“面对面的社群”,大家都生活在不大的地域里,都是天天见面的,自然不存在空间阻碍,无需舍弃直接的方式而采用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
从时间上讲,乡土社会也不存在阻碍,这并不是说人可以预知未来或是回到过去,而是指乡土社会中世世代代的人经验都类似,譬如一位年轻人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他总是可以在他的父辈那里得到解决,因为他的父辈曾经走过的路和他是差不多的。正是这种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成为了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对于乡土社会来说,不变才是常态。
思考
时至今日,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基本的结构始终未改变,再次回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性”特征,我们或许要反思近年来提出的“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等等一系列的“化”,中国传统中“化”字的含义是事物由于本身的需要而自适应地发生改变,这么多年来,我们总以工业化的视角去看待农业,这样是不行的,甚至是错误的!回到“乡土性”本身,农业本来就不需要深层次的分工合作,工业上分工合作、物质交换的理念在这里不一定能起到正效应,也许我们应该从“自给自足”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农场里搞循环农业,而不是通过土地流转去集合成片的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