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奇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曾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一、中国设立住房公积金的原因
当初上海1990年依照新加坡实行公积金政策时,中国的房地产还没有发展起来,整个中国还在实行公房分配制度。
当时每个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8平米,住得非常拥挤。人民的居住环境亟需改善。当时的矛盾是要建造更多的房屋,但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建造,由此才考虑设立公积金的政策。通过个人出一些,企业出一些形成城市公积金,以公积金贷款支持一些企业集资建房,集资公助,来改善职工住房。
到2018年,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5.75万亿,而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98万亿,在整个贷款余额中占比不到20%。
也就是说,老百姓的贷款余额主要为商品房的商业贷款,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是完全有可能用商业贷款补足公积金贷款取消所带来的20%空缺,同时并不增加老百姓的住房贷款债务。
所以,当商品房市场循环形成的时候,公积金最初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
当前公积金体系存在问题?
一是覆盖面广,缺乏公平性。公积金改革实施了20年,只覆盖了1/3的城镇职工。
二是保值增值的机制不到位,收益率很低,再扣除公积金中心的运行成本 ,实际上是负利息资产。
三是公积金历年缴存的14.6万亿丧失了资本市场长期资本的配置功能。
二、如何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目前我国居民已经把公积金当作一项理所应当的公共福利。所以很多人认为,取消公积金就是取消了大家的福利。
但如果从整个国家福利系统的角度考虑,改革现行住房公积金体系,并不会降低老百姓的公共福利。
具体措施是什么?
第一,公积金变年金,公民已缴存的公积金收益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按照年金制度,在公民退休时全部划归给个人。
而年金的运行可以进入资本市场,产生更高的收益。根据人社部2013年出台的《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规定,年金可以投资股票、偏股型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最高比例不超过30%。
如果你有20万公积金且还有10年退休,在公积金账户,最终最多能拿到23万左右(1.5%复利),而如果在年金账户,一般可拿到35万左右。
第二,对已经发生的公积金贷款,既可以老人老办法,保持公积金贷款的现状,按合同贷款年限还清贷款;也可以按照一定利率优惠政策转化为商业贷款。
目前公积金贷款(3.25%左右)与商业贷款(5.5%左右)有2%的利差。比如你因买房而欠下100万抵押贷款,80万是商业贷款,20万住房公积金贷款。这20万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既可以保持现状,也可以转移到银行的商业贷款。
为什么要给予一个选择权?
因为由商业贷款顶替公积金贷款,居民可能获益更多:当20万公积金贷款转化为商业银行贷款后,利率虽然比公积金贷款利率高两个百分点,但顶替出来的20万公积金投入年金后收益要高得多,对居民来说整体上是划算的。
第三,公积金变年金并不是意味着职工得不到企业缴存的6%,而是个人有了更大的资金使用灵活性。原来企业补充6%住房公积金转为职工的企业年金。
三、改革的成效
为什么美国黑石基金有几万美元的基金规模,KKR(产业投资机构)可以有500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就是因为它们的基金规模有60%来自各种养老金。
目前美国股市中有63%左右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其中基金占了1/3,而这些基金的一大来源就是各种退休金。其中401(K)计划扮演着重要角色。而401(K)计划形成资产的投资绝大多数不是由企业自己来操作,政府也帮助企业归集,而是通过招投标交给私募基金,由最优质的大型私募基金帮助动作。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取消公积金制度的同时,将现有已累积起来的14.6万亿元的公积金转化成企业年金,同时疏通资本市场的机制的通道,这将为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庞大的长期资本来源。
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只有60万亿,如果中国年金和其他保险基金形成20万亿元长期资本投入资本市场,市场规模变大,长期资本比例提高,有利于老百姓在股市上的投资,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本次分享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设立住房公积金的历史原由及使命。二是如何改革住房公积金,即转为企业年金,对居民整体上来说是划算的。三是住房公积金的改革有得于国家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