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老师,是上初中时的班主任。
升初中离家到了镇上,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条件还不好,虽说只有6公里路程,但缺乏交通工具,自行车还很稀少,所以大多同学都选择住校。
那是整个星期整个星期吃煎饼咸菜的年代,后来有句很流行的话: 那些年住校吃咸菜的岁月,你还记得吗?
当时的条件是现在的孩子没法想象的,但回忆里却只有甜,从没感觉到苦,虽然只有煎饼咸菜,却个个阳光灿烂,生龙活虎。
虽说一晃30多年过去了,同学见面时才发觉出已是人到中年,但记忆里留存的却依旧是那个青葱少年。

经历毕业后的各奔东西,之后成家立业生儿养女,时间一年一年流淌,萦绕心头的班主任老师的形象,依旧清晰如昨日,其时老师很年轻,三十刚出头,穿着那时期很普通的中山装,住教师宿舍,一家三口,儿子刚三岁左右,紧邻我们女生宿舍,也经常听调皮捣蛋的儿子哭闹。
上课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各时代的都有,但最引人记住不忘的是老师自己经历的一些趣事, 有一件事是老师有次走在乡路上,遇见一农村大爷,看见地上有一小段电线,大爷捡起来瞬间又扔了出去,据当时大爷说这东西有电,会电死人呢! 当时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有老师的一历志故事,刚毕业那会儿,老师还没当上老师,干的是搬木头的活儿,原始的搬运工,肩抬手扛那种,干一天累得那酸爽感,余味无穷,老师用他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好好读书。
今天,儿子初二,市里最好的中学,学校最优秀的老师,不同的是儿子的班主任是女老师。虽然是女的,但老师身上那股拼劲,那股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执着,是身强力壮的男老师们也无法企及的
今非昔比,今天的孩子们虽没我们那时的幸福感,但我们确是认为他们就应该是要感受到幸福的。
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想带好几十个今天的青少年实属不易,作为决心好好陪儿子的母亲,一路拼命成长,却依然经常头大,孩子学习优秀,班级里的孩子们也愿意来我家,但观察每个孩子都有着极强的个性,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他们认准的事儿不撞下墙不容易回头,青春期的荷尔蒙让孩子们冲动任性,任老师和家长用尽浑身解数,依然随时与挫败感为伍。
丨 儿子小学毕业后约定每年跟班主任聚一次,也是位妈妈一样的女教师,6年时间的相处,不愿让孩子把这段美好的记忆淡化,也想让孩子的一生与启蒙自己的老师不断了联接。
老师,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影响的不止是自家一个孩子,而是整个人类,感恩成长路上每位师长,生命中或长或短的相伴结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