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蓦然回首,我们总会对逝去时光充满悲伤或者喜悦,对亲历过的人或者事充满眷恋和回味。记忆是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忘的圣地。金牛作协作家廖可勤老师记忆里的圣地,与著名圣山灵岩山紧密相连。
读廖可勤老师《我的灵岩情结》,看他娓娓叙述一生与灵岩山、灵岩寺的交接,羡慕他有幸与这方圣地相伴一生。少年游学灵岩,青年灵岩求生,以灵岩为背景开始文学创作,老年重游灵岩,廖老师看到灵岩山寺、灵岩书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深情地写道:“灵岩啊,紧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步伐,坚定文化自信,全方位创建一个都江堰五大新城规划的新灵岩,成为地方文化一朵耀眼的奇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依圣山、傍名水,人自然就会沾染“仙气”。廖可勤老师生活在上风上水、人杰地灵的金牛,与圣山毗邻,喝奔流而来的都江堰水长大,对文学酷爱并且一直勤奋坚持,从在都江堰文学馆创办的《西蜀文学》发表处女作《白衣庵盗尸案》开始,一直源源不断发表文学作品,这是不是得益于灵岩的“灵气”?
灵岩山因灵岩寺而名,灵岩寺因国学而名。有数千年历史的灵岩寺,素有“灵岩圣灯”之称。抗战期间,避难于此的国学大师有钱穆、冯友兰、李元成、王恩阳、郭本道、潘子煜、程天方诸人,自然,时在军队服务任职的南怀谨,也是其中佼佼者。灵岩寺饱经沧桑,几经变迁,庙小而“神”大,因保护、培育了诸多文化名人免于战火兵爨,更加声誉日隆。今天的灵岩书院,更是焕然一新。
廖可勤老师在《我的灵岩情结》一文中,清晰地记录下他当年上小学时,到灵岩寺参加少先队活动时的场景,包括后来为谋生计与搞文学创作,随行人的名字和所做的事情。一个人对自己过去有这样深刻的记忆,是这些记忆是自己的成长足迹。廖老师的足迹,有幸印刻于这座历史名山,与这座万众瞩目的圣寺息息相关,“灵岩”成为他人生记忆里的圣地,也就顺理成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