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辉少和我说了一个事:
上班的时候,他打了两个喷嚏,旁边一个同事马上警觉地问,你是不是感冒了?并要求他立即带上口罩。
辉少眉头一皱,随口说,我不想带,你可以带。
同事说,你不舒服可以回去休息。
辉少没有理她,她也没再说话。
对话结束。
说实话,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我觉得这位同事没有做错,甚至她还是一片好心。
但为什么她明明是在关心别人,可是说出来的话,却不受待见,还遭人嫌弃呢?
因为,她在沟通中,使用了“暴力”。
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非暴力沟通》,它提到一个关键点:
在沟通时,一定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他打了两个喷嚏,这是观察。
你是不是感冒了?这是评论。这是不是事实呢?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把这个主观想法,强加给你,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我有权力评价你,你需要接受我的意见。”
这种居高临下的评论,其实是一种指责。而指责是沟通中,最常见的一种“暴力”行为。
但实际上,这位同事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
“你刚才打了两个喷嚏,我有点担心你会感冒,现在疫情期间,为了大家的安全,你戴上口罩会比较好,如果你不舒服,也可以回去休息一下。”
“你打了两个喷嚏”,是一个观察;
“我很担心你”,是一个感受;
“现在疫情期间,为了大家的安全”,是一种需要;
“你戴上口罩会比较好”,是一个请求。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
既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让别人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对,一次好的沟通,就是清楚地表达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客观地观察,不要去评论;
说你的感受,不要说想法;
说你的需要,不要去批评;
说你的请求,不要去命令。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最后补充一句:
“ 一次批评对关系的损害,大概需要5次夸奖来弥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