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总能画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小生物,其实都是受到妖怪文化的影响。
古人对于妖怪是很有创新的,有《山海经》《酉阳杂组》《搜神记》,甚至被日本借鉴,成了日本妖怪,出现了百鬼夜行、妖怪大全等等经典作品。妖怪的形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古人结合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等形象,创作出一个个奇特的形象,十分有趣。春神句芒在传说中是鸟身人面,而此种形象还有姑获鸟、皇帝的儿子禺虢等。为人熟知的神兽麒麟和龙也是许多动物的结合体,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这其实给了我们培养孩子想象力一个思路。
到了现代,关于这种想象力逐渐衰弱了,《大圣归来》《捉妖记》对于“妖怪”形象的塑造也没有推陈出新。除却大圣和八戒的经典形象运用,白龙和混沌的形象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混沌的手下们和《捉妖记》里的妖怪一般,并没有多大特色,反而显得“好莱坞”化。也许不是没有“推陈出新”,而是太过于“创新”,失去了属于民族的特色。《大圣归来》里的白龙终于做对了形象,不再是西方龙的模样,着实让人惊喜。
“阴阳师”虽然很红火,可是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日本妖怪,其实大多是中国的,只是中国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妖怪形象,比如姑获鸟和大天狗。对天狗最初的印象大约是在《宝莲灯》里哮天犬食日的那一幕,天狗食日的传说并不陌生,难不成加了个“大”字就不是“天狗”了?姑获鸟三个字也许对部分人来说鲜有听闻,但九头鸟相信很多人听过。这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大量丰富的资源,但不加善用,是另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如果在创作时连典籍也不愿意翻翻,那也太过于偷懒了。
《妖怪客栈》是一本全面展现中国妖怪的创新之作,取材于《山海经》。讲述的是拥有雪妖血统的李知宵在继承了妖怪客栈后遇到的奇闻异事。神秘的姑获鸟,性格各异的龙之子,以及各种动物植物化成的妖怪,拥有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沈碧波的问题比豌豆黄要复杂些,因为他不光面对人生道路感到迷茫,也对养母的感情产生了困惑。人生的抉择和养育之情夹杂在一起,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去面对确实沉重了些。虽然沈碧波受到了十九月的蛊惑,幸好在李知宵的帮助下,没有伤害养母。故事的最后,沈碧波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走什么样的路,也意识到了养母的养育恩情不可磨灭。沈碧波与养母的矛盾也许能让读者回想起小时候与母亲的争吵,但争吵不能消除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妖怪的问题,往往也是人类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妖怪的了解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妖怪的形象融合了不同的动物植物,同时也具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陪孩子一起读《妖怪客栈》,将妖怪形成背后的故事告诉孩子,比刻板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