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战争(上)
第十六回 两次东征伐 周主任两次赴石龙 陈连长救驾华阳城

一、两次东征
1、第一次东征
1925年1月,盘踞在惠州、潮州、汕头一带的军阀陈炯明所部,趁孙中山北上商定国事,自命为“救粤军总司令”,以其7个军6万余人进攻革命根据地广州。
当时的广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命令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粤军许崇智部组成联军,分路反攻陈炯明。但东征命令下达后,滇桂军却迟迟不动。黄埔军校师生与教导团官兵,遂向联军请求先出兵讨陈,但被联军会议否决。蒋介石又托代理大元帅胡汉民转呈孙中山。
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回电,准许军校参战,列入作战序列。于是,军校即组成由教导团官兵和在校师生参加的校军,参加东征讨陈作战。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均随军出征。
东征军分3路:右路军为黄埔军校校军和粤军,由校长蒋介石亲自统率,周恩来、叶剑英和苏联顾问等具体领导指挥,有3000多人,任务是进攻淡水、海陆丰及潮汕;左路军为滇军,进攻河源、五华、兴宁;中路军为桂军和一部分滇军,进攻惠阳。黄埔军校教导团官兵、学生军组成的校军,是东征的主力。
东征途中,黄埔军校官兵师生纪律严明,军装整齐,衣领上系着红领带。沿途两旁的老百姓,热情地送水。官兵们喝碗水,就留下几块铜板,接受鸡蛋、红薯也一律付钱。
路边的土墙上贴着黄埔校军的《安民告示》。广东连年战祸,人民涂炭。恨军队甚于恨土匪。而校军却使东江人民耳目一新。
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右路军向潮、汕地区进发。在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的支援下,一路势如破竹。2月1日,校军与粤军向淡水城疾进。何应钦率领教导第一团乘船迫临淡水城。
2月14日,校军指挥部进到淡水城南门外的玉虚宫。在扫除淡水城的外围之敌后,稍事准备,蒋介石下达了进攻淡水的命令。当晚,蒋介石与周恩来、钱大钧、苏俄顾问加伦对部队攻城受阻情况进行研究后,决定挑选200名奋勇队员,不惜一切代价,在15日上午攻下淡水。
奋勇队员由105名士兵组成。2月15日7时整,两门山炮准时向淡水城的东南角开始轰击。奋勇队员一跃而起,冲向城根。守城叛军见黄埔校军锐不可当,被迫退避街巷。这时,城门被打开,教导第二团也乘势冲进城里,淡水城于午前攻克。
2月27日,东征军抵达海丰城,是军阀陈炯明的家乡。饱受风、潮、水、旱灾害之苦的种田百姓,早就想打倒陈炯明,以结束海丰“县长多如狗,司令满街走”的陈氏小王朝。
黄埔校军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拥护,士气更加旺盛,挥师直下,征战近两个月,即把军阀陈炯明的王牌军洪兆麟部6万余众击溃并逐出广东。陈炯明于2月26日由汕尾逃往香港。平定了东江,稳定了广东局势。可就在这时,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孙中山先生的病逝,由秘书长胡汉民代理。胡汉民是国民党右派,与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貌合神离。于是,国民党内部,各派军阀出于权欲,趁机割据。控制广州市中心区,号称“3万雄兵”的总司令杨希闵,准备西联云南唐继尧,北联军阀段祺瑞,图谋割据广东。
杨希闵自称滇桂联军总司令,首先在广州宣布戒严,阻挠东征军右路军回师广州。广州形势突然间异常紧张。广东革命政府命令黄埔校军等东征军迅速回师讨伐。
5月21日,黄埔校军官兵奉命回师广州。第二天,由代总队长张治中率领的黄埔校军2000多人组成的突击总队,准备强渡珠江。珠江里停着年久失修的飞鹰军舰,可舰上的炮还能使用,于是决利用军舰上的大炮开炮助威。、
号称“滇桂联军总司令”的杨希闵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几个亲信逃进走,在广东的滇军全军覆灭。桂军全部缴械投降。革命军于6月15日克复广州。迅速平息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
平定杨、刘叛乱后,原“大元帅府”于7月1日改组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周恩来担任第1军的政治部主任。

2、第二次东征
当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讨伐杨、刘叛乱时,粤东的军阀陈炯明乘机重新占据梅县、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个东江地区,而盘踞在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也配合陈炯明的进攻,形成对广州的夹击之势。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10月初举行第二次东征。
东征军组织3个纵队,3万多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为第一纵队,担任右翼,纵队长何应钦;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为第二纵队,担任中路,纵队长李济深;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为第三纵队,担任左翼,纵队长程潜。
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汪精卫任东征军党代表,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10月1日起,东征军陆续向陈炯明的老巢惠州进发。出发前夕,周恩来主持下的总政治部做了大量工作。周恩来曾两次到作为东征军的大本营的石龙发表演说,四处张贴布告,散发传单。
10月6日,东征军打到惠州城却久攻不下。8日,周恩来率东征军政治部来到石龙发表演说,并散发了《敬告石龙各界同胞书》,竹器业工人立即行动,在两三天内收集和赶制300张竹梯献给东征军。
担负攻城任务的第四团连长陈赓,浴血奋战,直到第二天傍晚,终于全歼陈炯明精锐的守城部队。12日,中路东征军主力出发进攻惠州。之后,蒋介石下令调陈赓的连队到总指挥部担任警卫任务。
惠州攻克后,国民革命军分两路进军,第一师沿着海岸继续东进,于20日攻克海丰县城,总指挥部则跟着第三师,向广东省梅县方向前进,10月27日在华阳镇与敌军遭遇。
结果,战死了一个团长和两个副团长后,部队马上败退下来。蒋介石闻讯急忙赶到华阳督战。蒋介石对陈赓道:“我命令你代理三师师长,指挥三师反冲锋,快去!”
陈赓应声跑下山梁,冲着一伙溃退下来的粤军喊道:“站住!蒋总指挥命令我指挥你们!我是师长!”败兵们看也不看他一眼纷纷逃命。陈赓见情势危急,不由分说,上前架住蒋介石,就朝山下跑。
到了山下,蒋介石颓然道:“我在黄埔一直教导你们,战死则罢,不战死则杀身成仁,今天我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说着,拔出短剑。
陈赓一把夺过短剑,劝道:“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整个战局发生影响,这里没有黄埔的军队,赶快离开这里,再不走就晚啦!”
蒋介石这才无奈地说:“我实在走不动了!”
“我背你走!”陈赓背着蒋介石跑了几里路,终于跑到一条小河边。蒋介石平安地上了船,到达安全地带。
经过惠州、河婆等战役,总指挥部抵达汕头,彻底歼灭了陈炯明叛军。至此,东征军仅用一个月时间,行程300多公里,消灭敌军1.2万余人,收复了东江和潮汕全部地区,实现了广东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陈炯明从此一蹶不振,蛰居香港。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1920年8月奉孙中山之命回师广东,10月28日攻克广州。孙中山任陈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任职,不参加就职典礼。
他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当前广州的旧国会议员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
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后,任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并加入国民党。
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又因政见分歧而决裂。陈炯明主张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逐步走向全国和平统一,即“联省自治;而孙中山则主张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
北洋总统徐世昌宣布辞职后,粤军高级将领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围攻总统府,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