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谨严之理,圆通活变之法,精当灵验之方。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著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经云肝主司泄,开窍于两阴,胁下痛而便闭,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在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
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上数方,一寒一热,反观互证,所以明其有别也。然又有当温复当下,当下复当温者,是又宜温下并行,不可执著。故特出大黄附子汤之证治,以见温之与下,或分或合,总随证而转移,而不可拘泥也。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两(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大黄附子细辛汤为开结良方,愚尝用之,以治肠结腹疼而甚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