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是这个学期开学以来的第一个周末,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腰硬硬的,岁月不饶人,不得不说,我的体力已经不比当年了。
连续五天,每天都有新生进来,都是两三岁的孩子,哭——是他们最擅长的本事。有的时候,一个抱腿,一个拉手,让我自己都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全世界需要的人。
连续五天像陀螺一样地转,平均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到两个孩子撇着大嘴巴望着我哭,这种感觉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心力憔悴,也有些焦躁不安。
虽然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看育儿方面的书,但我却感觉理论与现实完全是两码事,书上所说的那些东西根本就治不了现实中新生的哭泣和老生的调皮。
孩子粘着自己真的好吗?我知道,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并不好,因为我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孩子。孩子将来面对的也不是只有妈妈和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人。
孩子们在班主任面前总是中规中矩,在我面前却是格外的放肆,我知道,这就是带孩子的“诀窍”,不是我一时半会儿说得清楚的,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中,我感觉我对孩子又多了一些了解。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过程,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突破的关口。但如果只学习不实践,那就等于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一直以来,小谢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玩,只要不打架,我就感觉万事大吉了,从来没有想过在外面玩还会有什么讲究。
星期五中午,孩子们午休的时候我得空翻了一下去年的教案,看完几页后,突然觉得这本教案是一本特别好的育儿教科书。
孩子们在一起玩有什么好处?教案里说的很清楚,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怎样让孩子获得上面的这些能力呢?那就需要有人来做合适的引导了。
当孩子不会拼装玩具时,我们该怎么办?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样教会孩子向周围的大人求助?当孩子很霸道时,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我们该怎样教会孩子与人沟通?我们该怎样教会孩子与人合作?当孩子任性不讲道理时,我们该怎样说服孩子?
不得不说,这就是学问,虽然说教案上有具体的方法,但一个孩子一种性格,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才能把教案中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身上运用得游刃有余。
每当工作很累很累的时候,只要想象在某个不远的将来,我和孩子们鱼水相融的场景,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也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这段时间对于杨绛先生说的“用生活所感读书,用读书所得生活”有了特别深的体会,书面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