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多年的创业公司训练之后,我越来越倾向于亲自实操项目,机缘巧合2017年有了这个机会,我实操的第一个项目是:为互联网创业公司提供服务的企服项目。
项目是通过吐槽不好的产品体验切入的,通过算法筛选、汇集有用的吐槽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输出给相关公司帮助他们改善产品。
项目主要的着出发点,其实是针对于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没钱设置专门的用户反馈渠道,而导致无法根据用户需求来优化和迭代产品的问题。
为什么要采取吐槽方式?
这个项目刚开始是想以产品经理为种子用户切入的,因为产品设计人员这个职业天然就很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同时因为工作关系也需要经常体验不同的产品,最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经理都非常重视用户反馈的信息,明白用户反馈对于一个产品的重要性,这些奠定了产品经理是有持续输出吐槽内容的可能性。
当时清华正在举办创业大赛,我就拉着两个清华的朋友参加了这个创业大赛-校长杯创业大赛;我最初的想法是,先把原型和BP弄出来,拿到融资之后再招人开发相应的产品。
凭着2014、2015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只要想法还不错团队有些经验,拿投资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困难,同时清华这个平台又可以帮助我们对接很多资源。
于是我花了一段时间画了原型和写了BP,然后参加一轮又一轮的宣讲,见了一个又一个早期创投经理们,但其实结果并不好,至少很低于预期,大家都要产品相应数据,而那个时候我连技术人员都没有更别说数据了。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市场环境变了,现在已经过了只要有好想法就可以拿投资的时候了。
没有数据这可怎么办才好,我一时很是头大,我们当时并没有钱,根本无法支撑我们先招人把产品开发出来再拿数据。
出于无奈,我想到了借助微博以话题的方式展开#产品吐槽#,同时先在产品经理这个小圈子里发起,小范围的转起来之后产生一定的内容之后,再辐射外围的其它用户,然后再与B端连接。
虽然这个项目后来没有做成,但这个选择无疑是准确的,现在在看这个项目时,如果我是投资的人,我也不会投,理由很简单:
一、市场空间太小了,二、商业模式不成立。
首先,这个项目是为创业公司服务的,按2014年~2015年创业高峰期来算创业者人数大概在500万人左右,其中高科技行业的创业者数量大概也就300万不到,而2015年拿到融资的项目是1万多家,成功融资率不到1%。
而我们项目的定位又是给那些为了节省成本而没有专门设立用户反馈渠道的创业团队服务的,也就是那些还未拿到天使轮或是刚拿到天使轮的团队。
他们没有钱专门设立收集用户反馈渠道,我们帮助他们来收集,然后把收集到的信息卖给他们,收他们的钱。
但我当时并没有数过,这种团队专门招聘相关人员来负责收集用户反馈信息所需的费用和我们卖信息给他们的费用,两者之间的比例大概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产生这些信息所需的成本高于他们招聘一个人所需的成本那这个服务根本就无法继续下去。
也就是说这个商业模式是否能成立一开始就我就没有精确的验证过,而且也没有考虑到这个市场量这么小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支撑成这么一个项目,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项目不能让他们的资金翻几十倍,他们根本就不会投的。
在当时我根本没有把业务天花板考虑清楚,其次,随着我对创业的学习与摸索发现,那些没有能拿到融资的项目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被服务的价值,因为很多人创业的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他们并没有找到科学的创业方法,或者说很多创业者虽然想要拿融资但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投资人的投资逻辑。
依据投资人的投资逻辑和现在产品的开发方式,其实是可以推导出一套科学的创业方法论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创业的方法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而这些方法论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依托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
比如,如果创业失败可以简单的归结为钱花完了,那如何花钱基本上就是创业公司首先要学会的事情。
像我之前的想法,先把原型和BP弄出来,拿到融资之后再招人开发相应的产品,就很有问题,因为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是,在需求是否存在和解决方案还没有得到充分验证的时候,就想着拿投资人的钱,说白了是想拿投资人的钱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把投资人当傻子了。
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不了解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表现,根本不懂投资人的投资逻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需求已经被验证是存在的了,解决方案也被验证是可以跑的通的,至少最小单元的解决方案应该被验证是跑的通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融资。
拿融资的目的是让解决方案产品化和系统化,而不是为了帮助创始人验证想法的。
所以之前我在没有拿到融资的情况下,被迫借助微博平台以吐槽话题的方式展开,同时先在产品经理这个圈子里启动这件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既节省成本又可以有效验证需求的方式。
而且我之前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总觉得要拿数据就得自己先把产品开发出来,要不然怎么拿下,殊不知这是最笨的一种方法用这个方法拿数据无疑就是自杀。
没有一个需求或解决方案是必须要开发一个APP或者是开发一个网站才能够去验证的,如果你觉得有,那一定是因为你对现在做的这个事情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不能把它拆解成更小的可执行单元。
如果你无法把某个想法拆解成最小可执行单元去验证的话,那基本上你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也不会是最优的,因为拆解能力就来源于产品的设计能力。
所以这其实也就注定了很多创业者一定会失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路径可选,比如自己先掏钱把产品开发出来,然后用产品来验证需求,我最初加入创业团队做的两款产品,老板都是这么干,但这样的做法也就有钱人才能干的出来,不适合一般人,而且结果很多时候都很不乐观。
投资人如果不愿意投你,真的是有原因的,而不是他们眼瞎看不到你项目的好。
关于创业公司如何花钱,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投资轮次的逻辑。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项目获得了300万或500万的天使轮投资,某某项目获得了1000万或2000万的A轮投资等。我以前一直理所当然的以为都是根据估值来的嘛,没有想过它深层次的意义,后来被投资人问多了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暗藏深意。
首先,根据现在互联网公司开发一个产品的所需人员架构情况来看,天使轮基本只够一个创业团队一年用的,这就说明创始人必须要在一年之内获得下一轮的融资,否则就会死掉。
而要想获得下一轮的融资,必须要有良好的数据做支撑,而要想获得良好的数据,必须保障合理的推广时间与运营时间,这一步步的倒退基本上就能推出研发产品的时间了,最后推导出来的就是每个版本的规划周期及每个版本的功能点,具体可看这篇文章,产品设计的节奏感与其底层逻辑。
也就是说项目从一开始立项到每一版本要开发什么功能,每个版本的上线时间等都是有一定的逻辑和节奏的,不按照一定的节奏开发,乱加功能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年之内的数据肯定达不到融资下一轮的要求。
而没有良好的数据一定不会获得到下一轮的融资的,那融资下一轮具体需要产品哪些数据具体可见这篇文章,给产品制定数据指标的底层逻辑 。
这些底层的融资逻辑和产品设计逻辑并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了解的,或者说更多的创业者都不了解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从0到1做过一个产品,更没有相应的产品的设计经验,把创业当成了开发一个APP或者是一个网站,把创业的成功当成玄学,不注重科学方法一定会失败的,科学的从0到1开发产品可见这篇文章,产品从0到1都经历了什么。
而针对于这类创业者提供企业服务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如今在看这个企服项目时,就非常能理解为什么没有获得投资,真的达到投资的标准,而且就算获得了投资凭我当时对创业和资本的了解程度应该也会失败。
以上两点都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项目做不成的原因,但其实从产品经理设计产品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项目更不能做,你知道为什么嘛?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或许可以尝试着想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