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导致的骨折不仅带来巨大痛苦,更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3秒就会发生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而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患者会因并发症死亡,50%将永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也许您会说:“骨质疏松,那是人老的正常现象,没有办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可恶的是,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它就像无声的窃贼,在不知不觉中偷走骨骼的健康。直到某天,一个轻微的跌倒、一次普通的咳嗽,甚至只是弯腰系鞋带的动作,便造成了粉碎性骨折。
不过,别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咱有骨密度检查呢,它恰如一面"骨骼健康照妖镜",能在骨折发生前5 - 10年就发出预警。
一、哪些人群必须进行骨密度检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的明确建议,以下7类人群应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查:
1. 绝经后女性(尤其是65岁以上)
WHO数据: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30%,5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总和。
中国指南建议:所有65岁以上女性必须筛查;若存在早绝经(<45岁)、低体重(BMI<19)或骨折史,需提前至50岁后检查。
2. 70岁以上男性
WHO统计:全球1/5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男性,髋部骨折后1年内男性死亡率(37%)显著高于女性(28%)。
中国指南强调:70岁以上男性应每2年检测骨密度,合并吸烟、酗酒或慢性病者需缩短间隔。
3. 脆性骨折史患者
WHO警示: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二次骨折风险增加86%。
中国指南要求:任何年龄的脆性骨折患者,均需立即进行DXA骨密度检测并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
4. 长期用药人群
《中国指南》明确列出高风险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mg/天且持续≥3个月)
质子泵抑制剂(连续使用>1年)
抗抑郁药(SSRIs类)、抗凝药(肝素)等
WHO建议:使用上述药物者,每6 - 12个月监测骨密度。
5. 慢性疾病患者
中国指南重点提示疾病: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骨折风险增加3倍)、甲亢
消化系统疾病:乳糜泻、胃切除术后(钙吸收障碍)
慢性肾病(CKD 3期以上)
WHO数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腰椎骨折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6. 生活方式高风险者
WHO全球报告:吸烟者骨流失速度比非吸烟者快40%;每日饮酒>3单位(1单位=10g酒精)者骨折风险增加39%。
中国指南建议:合并≥2项危险因素(如久坐、日晒不足、高盐饮食)者,40岁起需评估骨密度。
7. 骨质疏松家族史人群
WHO研究:父母有髋部骨折史,子女骨折风险增加71%。
中国指南推荐:一级亲属确诊骨质疏松或骨折者,建议比家族中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进行筛查。
二、骨密度检查常用方法
骨密度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医学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和骨骼强度。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1.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最准确、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通常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2. 定量超声(QUS):通常用于初步筛查,但不如DXA精确。
3.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适用于脊柱骨密度的评估,但辐射量较高。
三、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和维生素D(鱼类、蛋黄、晒太阳)。
2. 规律运动:跑步、哑铃、器械训练、跳绳等等运动,都有助于增强骨骼。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骨量流失。
4. 定期检查:高风险人群应遵医嘱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记住:今天的1次检查,可能避免未来的1次骨折;现在的1份重视,可能换来晚年10年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健康,值得这份未雨绸缪的关注!
如果方便,请转发给你的朋友哦,我们要一起健康、一起笑看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