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其实很惨的,光是活着,每天都要受一千种细小的折磨,因为有太多日常小事情会让我感到孤独、担心和不自在。
我永远都不知道情绪的下一个波浪来自哪里。
在学校,如果一个舍友问了其他两个人要不要去吃饭却没问我,我心里肯定会暗自琢磨很久很久,如果喜欢的人转发了一个我不认识的男孩的微博,我也可能把对方的微博翻到底,家人无意说起哪个朋友的孩子考到了名校,我也会觉得语气中有深深的失望。
当然也知道这样的举动是否太玻璃心太小家子气,可是我就是无法无动于衷,无法说服自己去做一个坚强的,无所谓的人。
这是天生的性格中的部分,怎么可能连根拔起呢?
所以我常常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心情,不会主动挑事,也会很自觉地避开那些会让我不开心的场合和人,时刻在寻找平衡点,如同装满水的玻璃罐,稍微一个踉跄,情绪就翻涌出来洒了一地。
这样的我,尽量保持温和善意,保持顺从,以为可以和周遭和平相处,殊不知在其他人看起来,怀有戒备之心的人其实更不可爱。
不过蛮意外的,接触的人多了以后,忽然发现其实像我这样的人其实蛮多的,甚至他们的生活中有更多波折,同样是玻璃心,只不过比我高明的是他们懂得怎么和那样玻璃心的自己相处。
他们懂得如何捧着一颗玻璃心,然后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不是所有敏感脆弱的人都可以做到,但的确,心碎是一种蛮荒的力量,你可以在痛苦的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给拼凑完整了。
逐渐开始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发现像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不好的,敏感的脆弱的人其实拥有更近丰富的感知力和共情力,可以更快地与人产生情绪的链接,更易沟通。
2017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梅姨获得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她在获奖感言里引用了刚去世的好友费雪的一句话: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让你的心碎成为艺术。”
我的理解是,让你的悲伤和快乐一样有价值,接受它们带来的能量。
大部分人的童年都被教育要“坚强”,不能哭,不能后退,不能认输,仿佛哭泣和悲伤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但其实,这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啊。
快乐并不等同于“正确”,难过也不是一种“错误”。情绪起伏本就是常态,维持一种“不兴奋也不悲伤”的平衡状态就好。
敏感其实是一种天赋,脱离了粗粝和麻木,让人可以更深刻全面地去感知生活和情绪。很多的艺术家、创作者,那些需要思考和表达的人,其实都是敏感的人。
比如每次我遇到让我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在每一个担心失去和搞砸的瞬间,我就会这样告诉自己:“大不了就当是积累写作素材了。”事实证明,很多我自己认为真诚的质量尚可的文字,都是一次又一次细小的心碎换来的。
虽然过程不太舒服,我还是觉得很值得。
可能敏感脆弱的人才会明白,眼泪也是一种意义,而且眼泪的意义要比快乐更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