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学创作“英雄不问出处”
对于喜欢写作的“信男善女”,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看看那些写着写着就成了大师的,来路简直五花八门。最关键的,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开始便开始,只要来了兴趣。
据报道,国外有位叫乔治·道森的,在98岁时开始学习认字的,4年之后便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索·古德的一生》,同时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岁数最大的小学生和世界上最老的处女作作者。
是不是很神?我国更有神笔,那位小学没毕业的教授、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那位本想学医治病救人的鲁迅先生等等(大家肯定比我知道更多出道独特的文豪,不再列举),一不小心湿了脚,不知不觉己名扬天下。当然,如曹雪芹之流,一味的爱好,写它个天晕地暗,贫苦一生,辛苦到死,更不知道死后自己能流传千古!但只管写。
世人知道写出了名的,没写出什么名堂的千千万万文学水军,悄悄地随着咋日的时光被尘世的喧嚣所煙没。如同世上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不上名次的只能算是陪练。拿到奖杯、奖牌的,科班也好,业余也好,照领风骚。
02 文学创作与经营是两条可相交的道路
在简书里发现,有些友友极善投资。投资是一种技巧,是生意拓展的门道。要获得成功,更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持续而长远的目光,勇于冒险的魄力和精于计算的能力。当然,与创作是相似的,也属于一种特别的爱好。而仅爱好写作的友友,不一定有他们那种投资的理念。两者本无矛盾,可兼容。文学创作爱好者,追寻文学创作之路;既是文学创作爱好者,又是文艺的经营者,便多出一条变现之路。若有计划以文谋生,则更要熟知此路。
没有网络之前,文学创作者的道路更加难辛。常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把作品变为铅字,真像省运会上拿到奖牌那么难。现在网络发达了,无论是伯乐还是干里马,都在熙熙攘攘的闹市里摆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鱼龙混杂的大江大河里,就看捕捞者的手段了。大众口味,自然多销。或者独特如“武林高手”,迟早也会被尊赏。这得看谁剑锋犀利,先打出十八罗汉阵了。
03 文学创作是一项长期的投资
若爱上了文学创作,大部分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同感: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很大。
这不奇怪,网络就如同一大闹市,商品好与不好,既要货真价实,又要包装精巧。好东西经不起晒,巷子再深,都会有人留意。就算极具争议的案子,也不难摆上桌面。再者,现在的信息量让人自顾不暇,有多少人去琢磨长篇大论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话题,可能几十万人去争辩,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有那么多人问津。
所以,一批一批的文学创作者,神龙见首不见尾,转行寻发达之路去了。但再怎么来来去去,总有一往无前的开拓者,义无反顾。
本人认为,文学创作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没有实力时,不敢问获利多少,但相信一定会有收获。丰富的阅历和经历只是基础,练就登高望远,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前行。不妨学学小孩子喂小猪猪的老道,把零用的爱好、时间和精力塞进小猪猪的肚子里,长期坚持不懈,所有的投资终会以各钟不同的方式回馈。
04 让健康的爱好把自己变得有趣
我很佩服那些一点便通的人,有能力潇潇洒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尽管我才刚进街溜溜,感到很难成为别人的菜。但靠近一点算一点,常在人群中,容易照出自己的不足,随缘随长。
有人说,人一定要有一项以上特别的“嗜好”才健康,我是觉得创作这个“嗜好”让自己变得有趣。在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美与丑中,可以和自己对话,也可以和假想的人物对话,还可以和社会对话。从而变得年轻和快乐,并能将快乐传递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