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音乐产业观察
作者 | 王得劲儿如果,把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放到今天,重新出道,他们还能成为天王吗?喜欢rap和打篮球的周董,能否竞争得过跟他有着相同爱好的小老弟们? 前几天,在新音乐产业观察公众号上看到文章《如果天王现在出道》。这篇文章认为,之前那批乐坛“天王”们的歌词内容,情感表达等等,也不都是那么优秀,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他们大多数都会淹没人群之中”。 一首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情感表达如何,这都是很主观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这批听周杰伦长大,已经奔三奔四的人,很难理解现在这批鲜肉的音乐好听在哪里。
多年前,更早的一批听众,同样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去听一个小眼睛在电视上碎碎念(我说的不是李诞!)。
2002年,《环球时报》一篇报道曾这样阐述对于周杰伦的看法——“对于非新人类来说,他的歌乱哄哄的,除了反复嚷嚷让大家来舞双节棍外,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
2004年,《新京报》采访知名乐评人王小峰,他对于周杰伦是这样评价的。

然而,进入21世纪,因技术革新等原因,唱片的销量急转直下。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提供的历年全球唱片实体销量数据显示,在进入2000年以后,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开始明显的持续下降。2005年以后,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大。2010年,曾负责林俊杰专辑发行工作的星文唱片老总刘思齐称,五年前林俊杰唱片还能卖到百万,现在连周杰伦都卖不出了。 唱片不好卖,经纪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便转向了演出等商业活动,对于歌曲的制作也显得没那么上心了。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明星的运营模式也发展出了各种新的类型,比如选秀、偶像养成等。在这种情况下,歌曲的质量早已不是决定一个艺人能否走红的唯一原因。 而唱片收入的下降,势必影响经纪公司在开发新人时的投入力度和心态。 几十年前,音乐市场在培养艺人的时候,讲究的往往是给艺人树立一个饱满的形象,这个形象最好能够与目标受众产生某种共振,使得艺人能够长期维持人气。比如,赵传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针对的是会买唱片、有共鸣、会去听演唱会的中产阶级。而陈淑桦的歌曲《梦醒时分》则是针对当时的都市新女性。 为了让艺人的形象能够立住,当时的唱片公司也愿意把力量和资源集中投入到一两个艺人上,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在市场上站稳。以刚刚提到的陈淑桦为例,当年李宗盛给她当制作人,用了足足三张专辑,逐步帮助陈淑桦改变曲风,树立“都市新女性”的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扎实创作功底,同时作品又具备较高传唱性的音乐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几十年前的天王,几乎都是这样的人。
放在当下的市场,这些十几、二十年前的专辑仍然突出
当然,这篇文章无意证明周杰伦或者谁如果穿越到今天出道,就一定比某个顶流小鲜肉更强,拿着个例概括现象,意义也不大。本文想说的是,今天的当红艺人,如果在音乐上有野心,他面临的困难很可能比几十年前的艺人要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的比前辈好,在概率上讲,可能性不大。 另外,“巨星天王重新出道不一定比新人强”,这个观点后面往往还跟着一个逻辑,那就是——很多天王,靠着曾经的成绩站在高位,如果把他们拉回起点让他们和后生重新竞争,他们不一定更强。所以,观众也不要太相信“权威”,要给新的音乐人机会。 这种逻辑存在问题。
首先,消费者没有宽容、鼓励新人的义务。歌手红了一首歌,获得了一批核心听众,那么,在他下次发歌的时候,这批核心听众里有很多人会对他的新作品报以更大的宽容度,即使新歌没那么惊艳、好听,听众也愿意下载,甚至付费,这是人之常情。 而且,前辈依靠自己打下的江山争取资源和用户,享受红利,这是商业规律。每个年代的新人都需要在前辈的光环下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代是这样,周杰伦的年代是这样,罗大佑乃至更早的年代也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很多已成名歌手,会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来培养听众审美。 比如张雨生,在获取市场地位,以及唱片公司内的话语权之后,出了专辑《卡拉OK.台北.我》,这张专辑的风格比较先锋,并没有太顾及受众口味,销量一般,如果不是张雨生唱,可能卖得更差。这样的一张专辑,如果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没有地位和资源,恐怕很难做出来,做出来也不会被多少人知道。但张雨生做出来后,这张唱片中的很多深刻思想和先进理念得以传播,潜移默化地拔高了受众的品味,这比一张白金唱片更有意义。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