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所必须的消费品,再也不可以将其定义为奢侈品了。主要原因是现在消费者已经可以通过其合适的贷款方式购买(最低1万元起),和汽车目前在中国的保有量。但到今天,汽车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复杂的东西,并且存在的黑话特别多,这些黑话在买车的过程中不仅会被经常用到而且因为网络的误传有不少错误解读,但总得有人从源头上去澄清这些信息,同时尽量从对你选车买车和用车上,有什么样的注意,这些角度把这些概念的重要程度标注出来。
说的更直白一些,你在菜市场买菜起码要知道萝卜,茄子、西红柿这些品类,同时还要知道西红柿有些地方叫西红柿、有些地方叫蕃茄、有些地方叫洋柿子。蔬菜多数是论斤买卖的,了解这个就是遵从行话,不遵从这些行话就有点难为菜贩子,也难为自己,买车的过程也一样,大家说的东西起码要相互能够理解才行,否则就可能起冲突。
今天的话题是消费者买车被坑,哪里才有土,应该要从汽车基本的概念说起,把买车常用的一些正确的基础概念和消费观念逐渐树立起来。
1汽车的类型
买车接触到的车辆类型不外乎轿车、旅行车、MPV、皮卡、轿跑、SUV、越野车等等,近年来还有所谓的CUV或CROSS类型,严格来说这既不是国家标准也不是行业标准,仅仅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一款车究竟属于哪种对于制造商来说就是个游戏,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没必要为因为粉某个品牌或车系就此争论不休,而真正的国家标准分类是按照下表的《国产汽车型号编制规则》进行的。
按这个分类标准,汽车共分为八个大类(实际上是9类,但第8类一直空缺),与日常购买的车辆相关的类型是1、2、6、7四个大类,其中第1大类主要是货车,与我们日常购买相关的类型是皮卡,第2大类主要是越野车,第6大类主要是大巴、中巴、下面,与我们日常购买相关的可能是轿车,也可能是SUV,甚至是旅行车或者MPV,第7大类的主要是轿车,但也可能是SUV、MPV或者旅行车,但不会是大巴中巴,只有极小的可能是小面。
2汽车的型号
如果你买了车,你会在发票上看到车辆类型,同时也会在厂牌型号栏目里看到一长串的字母数字组合,比如下图中的CA6462ATEA,这个就是常说的车辆型号,这里的6就是上面所说的第6类客车,车辆型号不仅仅出现在发票上,还会出现在车身铭牌、合格证上,有些品牌在维修时为了避免相近车型产生不必要的错误也会按照这种代号进行管理。
汽车的型号并不是制造商自己生编硬造的,而是按照近30年前颁布的国家标准GB/T9417-1988《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的要求编制的,这个标准的核心规则体现在下图上。
3车身铭牌
然车辆类型和车辆型号并不重要,但是知道他们才能说清楚车身铭牌的意思。车辆型号不仅会出现在购车发票上,还会出现在车身铭牌与合格证上。车身铭牌是随车的身份标记,通常会出现在副驾驶侧B柱里面的下方、或者是机舱防火墙、水箱框架上。比如下图中的HG7180HAC4A,其中HG代表广汽本田,7代表轿车,18代表排量为1.8升,0HAC4A则是工厂自己的排序,代表该系车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配置。
一般,如遇到车型小改款或大改款的时候,这些后面的代号就要重新申报并且变化,如果遇到发动机排量变化,那么连前面的数字也会变化,当然这个是厂家的行为,和你没什么大的关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铭牌会被搞错(虽然概率很低),但哪怕只有一个字错误,也有可能会影响新车的上牌和以后的二手车交易,因为它可能会被认为这辆车的来源是非法的。
换个车身铭牌是分分钟的事情,假如真的有改动铭牌的事情发生,那往往意味着是厂商和车商串通在一起搞的,通常都是因为车子库存的太久而涉及的数量又比较多,所以需要留意那些很容易卖不动的汽车品牌。
4VIN代码
与车辆型号一样重要的还有车辆识别代号,俗称车架号,也会出现在合格证、发票和车身铭牌上。一辆车的车架号和发动机号都是唯一的,如果因为事故、发动机故障、改装等导致需要更换发动机的,需要到车管所报备,而车架号则是终身不变直到车辆报废为止,这个东西在办理提车手续、购买保险、上牌以及车辆遭遇盗抢后的追踪时经常要用到。正是因为其唯一性和不变性,所以凡是涉及到车架号的车身修复,不可以自己私自改动。它由17位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全球汽车企业通用,每辆车都不一样,也是车辆遭盗抢以后追踪车子的重要依据,因为车架号不仅在车身铭牌上,还会在车门、防火墙、中央龙骨、车身底部、引擎盖、行李箱盖等物件上压模,虽然铭牌可以换,但是要更换车身的话成本就太大了。
5车辆产地
汽车的产地因素会影响车子的质量,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与各地工人素质有关,骨子里有着悠闲生活的区域其实并不适合建立严谨的制造企业,尽管有人认为培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人工非常容易受熟练程度、心情、生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标准化方面会比机械控制的精度要差,因为工匠精神并不会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工厂的建立时间,通常建立时间越晚的工厂其自动化程度会越高,当然这是对于实力雄厚的制造商而言。自动化这个东西其实和标准很相似,标准不一定能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但可以防止整体服务水平的降低,高度的自动化并不能保证产品多么优秀,但可以防止产品制造水平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参差不齐或者整体水平的下降。第三个因素是零部件供应商的集群效应,比如A品牌在武汉建立一个生产基地,那么为了减少零部件的物流供应问题,很多配套的零部件厂商会跟随着在周边建立配套厂,这样就形成了从产业集群的优势,但是这也导致当某一个零部件制造商的产品出了问题的时候,同样的问题会集中出现在一个整车制造工厂。当然这样也会连带一些问题,如果不是机械因素,当汽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厂家做召回处理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把全部车子都召回,问题更大的可能是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工厂生产的产品上,所以,有些车主的车子不会被召回,有些需要召回,有车子的消费者有时候对于这个其实也是不明白个中道理的。
汽车消费在整个过程中,消费者总说坑很深,或者网络上总存在不少错误的解读思路。就算2017年商务部出了最新的条例《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当中虽泛起了不少涟漪,却也只能在救车论道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上颠簸;它是想填坑,但真正填这个坑的土只是条例嘛,还得从实际出发,从消费者身上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