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秋风又起,柳条大湖,旧痛深痕,岂可有无?铁蹄踏碎,山河好梦,烽火燃焦,父老身躯。黑土三年,结凝血碧,苍生百万,魄失魂枯。而今箭垛,迹犹残在,常响警钟,声震海隅。
七律·勿忘9.18
每临此日气难平,似有冤魂绕郭鸣。
冷月曾窥奉天府,寒江犹记沈阳城。
千钧国耻铭心骨,万里长风作剑声。
莫道烽烟消散尽,扶桑今又动旄旌。
满江红·乙巳岁重谒柳条湖
乙巳轮回,寒江畔、残碑犹屹。听飒飒、秋枫絮语,似言心屈。铁轨痕深镌国耻,柳条烟冷萦蛇魃。望长空、雁阵裂云时,声凄烈。
煤山火,焚未绝。铜驼泪,凝如铁。有千钧冻土,暗涌残血。廿万骸埋华夏土,九重霄荡苍生牒。待重铸、龙脊补金瓯,朝天阙!
七言排律·勿忘9.18
柳条湖畔起硝烟,倭寇寻衅炸轨弦。
沈阳城头月色寒,北大营中枪声颤。
黑水怒涌三江恨,白山悲矗万里渊。
铁蹄踏碎锦绣地,烽火焚焦豆稷田。
父老血染黑土赤,少年魂断松江咽。
冰河铁马忠骨冷,雪原钢枪英魄坚。
十载驱寇肝胆裂,百战捐躯头颅捐。
南京冤魂三十万,华夏哀歌九千篇。
常惕魍魉改史册,每砺刀剑守疆边。
警钟长鸣震寰宇,浩气永存贯云天。
历史岂容风沙掩,丰碑自有民心镌。
今看东风射天狼,航母劈波卫海权。
青铜之默:九一八的物性记忆与民族魂脉
沈阳九月,秋风总带着某种特殊的质地。它掠过柳条湖残存的铁轨,摩挲过大帅府斑驳的青砖,最后在“残历碑”巨大的花岗岩页面上盘旋呜咽。这座刻满苦难数字的建筑静静矗立,犹如一册永远翻不过去的巨书——1931年9月18日,这个被青铜铸成的日子,早已超越了时间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年轮中最深刻的刻痕。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枚锈蚀的怀表指针永恒定格在22时20分。这个时空坐标背后,是东北军第七旅620团士兵王铁汉在子弹呼啸中做出的抉择:“不抵抗”与“守土责”之间的瞬息挣扎。物质文物最残酷也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历史凝固为可触摸的存在。每道锈痕都是时间的舌苔,诉说着人类文明进程中暴力与尊严的永恒博弈。
九一八的记忆建构经历了复杂的流变。从抗战时期的“血泪控诉”到建国初期的“苦难叙事”,从改革开放后的“反思话语”到新时代的“复兴脉络”,集体记忆在不断重构中始终保持着核心痛感。这种痛感不是简单的悲情循环,而是民族精神免疫系统必需的抗原,提醒着我们:现代性绝非线性进步叙事,文明与野蛮的距离可能仅需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曾提出“创伤的物性”概念,认为重大历史创伤会沉淀在物质载体中。北大营遗址出土的焦黑粮秣、杨靖宇将军胃中的棉絮树皮、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里叠压的白骨——这些物证构成沉默而坚硬的记忆结晶体。相较于文字叙述的流动性,物质遗存具有不可篡改的刚性,它们抗拒着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成为民族记忆的定锚点。
在全球记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九一八记忆面临着新的挑战。后真相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冷战思维的历史改写、娱乐至上的消解倾向,都在稀释着历史的浓度。然而正是这种困境,凸显出物质证言的重要性:被化学药剂染黑的抚顺万人坑土壤,其重金属含量至今异常;七三一部队遗址冻土层的细菌残留,依然保持着生物活性。科学检测赋予历史记忆以物质性的确证,使真相超越话语博弈成为可测量的存在。
站在乙巳岁的时空坐标回望,九一八记忆正在完成从民族悲情到人类文明警示的升华。当哈尔滨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东北抗战遗迹形成记忆联盟,当奥斯维辛集中营守护者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开展对话,这段历史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镜鉴。它照见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涅槃之路,更是整个现代文明对暴力机制的深刻反思。
青铜沉默,因其密度承载着千钧历史;碑石不语,以其硬度抵抗着时间侵蚀。九一八记忆的本质,不是仇恨的传承,而是对文明底线的坚守。每一个在秋风中期盼和平的灵魂,都肩负着让青铜不再染血、让碑石永远安宁的使命——这或许才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对未来最负责的承诺。
2025.09.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