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鹏
医者自医,这是我一直信奉的职业信仰。但当我听到“医不自医”时还有一些诧异,带着好奇心去问了度娘。结果更是出乎我的意料,有关“医不自医”的文章居然比“医者自医”的要多得多!
医不自医
医不自医
有关“医不自医”为主题的文章里,有原创小说,有知乎问题,有“医不自医人不渡己”简书文章。。。但最让我惊讶的是,百度百科中是这么定义的:“医不自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医生能给别人治病,但不能医治自己的病。也有作“医不自治”、“卢医不自治”。语出《梅山先生墓志铭》。感觉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了,难以相信“医不自医”居然还是一个成语?!
医者自医
为了平衡心中的不快,也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我特意花了一个105分钟看完2014年的一部意大利喜剧电影《医者自医》,进而写下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影片中主角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但他自己有着严重的抑郁症,而且是一个极度不自信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要面对一群有着精神问题的病人。他每天都这样生活着,没有激情和热爱,同时家庭关系也处理得不好,生活非常无趣。
但在一次射击中他双眼模糊,检查之后才发现患了严重的眼疾,视力将渐渐消失。本就很抑郁的他更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决定辞去工作安心养病;然而他曾经疏导过的一群不让人省心的病人们,却用自己的力量鼓励安慰着他,同时帮助他重获家庭的幸福,重拾生活的信心。
意大利喜剧电影《医者自医》(2014)
光看剧情介绍,就知道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片子。看过之后又觉得非常欢乐,片中有着“积极、美好、善良、温情”的生活元素。
介绍完《医者自医》的剧情,我要开始重点论述我对“医不自医”与“医者自医”差异的认识。
首先,要对“医生”有一个层次的划分,不是根据职称来划分,而是根据我自身对医生成长的理解来划分,分为“医生”、“医者”、“医家”。相对应的是《黄帝内经》中所述的“上医、中医、下医”,即“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医生,是以治病为业的,特指治疗已经有明显不适症状的临床医生。
医者,是指治疗无主观不适的疾病(欲病),如早期无症状的“四高”人群。“者”字从耂从日。“耂”字从土从丿,读为“不土”,义为“不耕土”;“日”指“日子”、“每天”。“耂”与“日”联合起来表示“全天从事非农生产”。引申到医者,意思就是从事非治疗的工作,用本专业中最专业的说法就是“慢病管理”。
医家,医之大家。《大家》,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档大人物访谈节目,采访主要对象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大家,不仅是行业大师,而且是具有领袖精神的社会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责任感。医家,通过播撒智慧,引领医疗时代变革。
其次,医不自医中的第一个“医”只是指医生,而不是医者。故医不自医的本义是由于医生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但是轮到给自己或者家人治病时,往往担心某药副作用各种顾虑,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这种情况现在也比较常见,很多外科医生很少给自己家人开刀也是这个意思。“医不自医”就是出于“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所致。
因此,医不自医和医者自医,两者所述的“医”不是同一个医的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