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每当一个新闻热点爆出来之后,你肯定会发现:
“评论区的内容”远比“新闻本身”还要“好看”。
的确是这样的:
- 有的人甚至能乐呵呵地看上1个小时;
 - 有的人还会参与其中,说上两嘴;
 - 有的人甚至“怒发冲冠”,变成了一个“键盘侠”。
 
这些“凑热闹”的做法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或正确,但的确会浪费我们太多宝贵的注意力。
甚至很多人在明知“凑热闹”并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忍不住去看、去参与、去争吵。
事实是:
试图依靠“没有根基的自控力”来对抗人类几百万年前发展至今的“大脑欲望”,难度真的很大。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 想要控制大脑的欲望从而避免去凑热闹,仅仅靠“没有根基的”自控力,当然是很难的;
 -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搭建“根基”呢?
 
正文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做一个“明白人”》中,详细说明了依靠“批判性思维”就能够让我们换个角度,解决那些“逻辑错乱”的问题。
比如:
-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书能不能让我成功?”这类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耐心观察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事实:
“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帮助我们把“视野拉高”,从而解决如何“避免凑热闹”的问题。
比如,你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下面的情况:
- 你特别喜欢某个人物,但是网上有人“黑他”,你忍不住,上去开怼了;
 - 你特别喜欢某个品牌的手机,但是网上有人说“你不爱国”,你忍不住,上去开怼了;
 - 你特别喜欢某本书,但是网上有人说“这本书很烂”,你忍不住,上去开怼了;
 - ……
 
按照我们原本的逻辑,是这样思考的:
- 我喜欢某样东西,那是我的立场;
 - 别人“攻击”这样东西,就是“攻击了我的立场”;
 - 我当然要怼回去。
 
逻辑看起来很“严谨”。
但问题是: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对方也同样会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谁都不让着谁,谁也无法说服谁,我们也无法说服我们自己。
但是,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初步建立“批判性思维”?》。
你的视野就会被拉高,进而发现下面的事实:
- “我们喜欢某样东西”,这只是我们的“观点”而已;
 - “别人喜欢另一样东西”,也只是别人的“观点”而已。
 
最重要的是:
- “观点”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观点”是没有办法被证伪的;
 - “事实”才有正确或者错误,“事实”才可以被证伪。
 
请记住这个“奇妙”的类比:
几个妈妈围在一起,比较谁家的孩子更漂亮。
这类问题统称为“妈比孩”问题(我自己杜撰的),这类问题的本质就是:
- 谁的妈妈都觉得自家孩子好看。
 
如果就这类问题争论根本无解,甚至还会“打起来”。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就会发现:
- 那些主动和你就某个“观点”进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是“逻辑错乱”的人;
 - 他们根本分不清楚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网络上对于“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各种评价。
主要分为两派:
- 说“坏话的”;
 - 说“好话的”。
 
比如:
先看“说坏话的”。
公众号“平原公子”发表了一篇文章《听罗振宇跨年演讲?你们时间真多》。
我截取其中的片段,大家务必将视野拉高了来看,看看这篇文章的本质:
是否只是“平原公子”的一个“观点”而已?
image
然后,再看这篇文章下方的评论:
image
再来看“说好话的”。
当然是“罗辑思维”公众号自己发布的文章《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金句集锦》。
截取其中的片段,大家务必再将视野拉高了来看,看看这篇文章的本质:
是否只是“罗辑思维”的一个“观点”而已?
image
然后,再看这篇文章下方的评论:
image
好,我们冷静一下。
你是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不管你是否支持“罗辑思维”还是“平原公子”的观点,你都能够立马识别出:这两篇文章都是“妈比孩”问题,也就是说:双方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最重要的是,一旦你意识到这是“妈比孩”的问题,你就应该立即思考下面的问题:
他们双方具体争论的什么观点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双方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事实”?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就会发现:
“平原公子”和“罗振宇”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好好学习,多读书,比什么都好!
所以,一旦你拥有了这个被拉升的视角,你就会发现评论区的很多人的确挺“无聊的”:
- 很多人只知道“全盘接受”某一方的观点,然后就直接“全盘否定”另一方的观点;
 - 他们疯狂地在“孤立的观点上”输出自己宝贵的注意力,却还不自知;
 - 他们早已被“某一方的观点”遮掩了眼睛,他们早已忘记了“观点”本身根本不重要,背后的“事实”才重要。
 
再回头看一下“妈比孩”这个例子:
几个妈妈围在一起,比较谁家的孩子更漂亮。
这个“争论”背后的“事实”是:
不管他们怎么比,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如果再深挖一点,你会发现:
- 谁都可以轻松地表达“观点”;
 - 但是,不是谁都可以清楚地面对“事实”;
 - 因为“事实”指向的是“行动”,但知易行难。
 
所以,现在我们再看“平原公子”和“罗振宇”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重要的不是“他们双方说了什么”,而是他们背后共同陈述了一个事实:好好读书很重要。
如果看到了这个“事实”,你根本就不会“去凑热闹”,而是直接作出了下一步行动:
- 近1个月准备“读什么方面的书”?比如,经济学和严肃文学;
 - “用什么方式读书”能够匹配我自己当下的生活工作状态?比如,每天上班通勤2小时,路上嘈杂,可以用来“听”经济学的书籍;回家之后,用1个小时的时间,在案头认真研读严肃文学的书籍。
 
这就是“更高的视角”带来的“更好的第三选择”。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论下面的问题:
- 知识付费好还是免费好?这只是不同“观点”,事实是:“主动去学习知识”才重要,适合你自己当下的情况就好;
 - 听书好还是看书好?这只是不同“观点”,事实是:“把书吃透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才重要,适合你自己当下的情况就好。
 
所以,一个早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无聊的人”才整天讨论“观点”,“明白人”每天认真琢磨“事实”。
写在最后的话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就会突然发现下面的“热闹”的确很无聊:
- 不同品牌的用户互相撕;
 - 不同明星的粉丝互相黑;
 - 不同地域的人群互相怼;
 - ……
 
“热闹”不可避免,但是只要碰见,请务必想到:
“妈比孩”问题。
只有这样,视野才能被拉高,我们就能够做到一件原本看起来根本“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竟然可以轻松地让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观点“同时和谐地存在于自己的大脑中”。
更神奇的是: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正常行事。
这不就是第一流的智慧么?
衡量一个人是否是“明白人”的标准就是:
- 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足够多的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
 - 看他脑子里的这些概念之间是否有清晰、准确、正确的“关联”。
 
“观点”和“事实”不正是这样的“概念”么?
祝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