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是我最有自信的科目。
第一题,完形填空,更是飞机中的战斗机。日常模拟时,我不仅水平高,而且稳定。20题,做错的不会超过3个,而且5分钟之内可以搞定,可谓又快又好又可靠。
可那次,上来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用了7-8分钟,没把握的题目还有5个。我慌神儿了。考研首先是自我淘汰赛,每一场考完,就有人退出比赛,考场上的人会越来越少。
隆冬时节,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真是一个没有希望,让人沮丧的场景。虽然自己是临时决定加入考研这场比赛的,可我还是很认真地准备了三个多月呀(普遍是5个月以上的),目标、计划、执行、反馈和调整,我严格地践行着自己的专业课《管理学》来自我管理。
好朋友说深大(我报考学校)美丽又有活力,校长亲民,是离香港最近的海滨城市……以至我看到和深圳相关的任何东西,都会得到激发,打了鸡血一样有力。这些东西包括粤B车牌,郑州有个叫“黄埔雅苑”(深圳也有一个)的公交站,坐到双层巴士上,假想自己是在香港的街头(据说香港很多双层巴士)。去黄河滩水库游玩,捡了一块红色的石头,我把它的名字叫红磡,像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我从来没有想过考不上会怎样。“嗡嗡~嗡嗡”窗外一架飞机飞过,它飞得那么高远、平稳,又有自己的方向,里面坐的乘客都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儿吧,我长了24岁了,别说坐飞机,连见都没有见过呢。
不考研的室友在实习,每天12个小时,每月四五百,干的是流水线上的分拣员,说是有机会提升,而前年毕业的师姐也还是在做些记录员的工作,每月的工资刚过1500。这还是由老师推荐的有限对口好工作。其他同学就是业务之类的自主择业了。我们这样的二本财经类院校,很少大企业过来,最好的也是一些工程类的,如中铁几局,因为要外派到荒凉的地方垦荒,所以名额少不说,那年据说全校也就3个,只要男生。同学中工作最好的一类是家里有关系的,比如室友被亲戚安排到了国营大厂,包食宿,每个月2000起步,而且工资提前发放,去报到回来,就先发了一笔巨款,请大家聚餐时候加了蛮多荤菜。
我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想像飞机里那些视野开阔的人们一样,能俯瞰到生养我20多年的土地,看看故乡,还有更远的地方。
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也没有城里面的亲戚,我的视野都是随着考学而得到提升的。上了初中,才开始熟悉镇上,宿舍和教室都是楼房,被村里长辈说是“住楼房”的。上了高中才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晚因为住到城里而辗转难眠,即使睡的地铺。上了大学,才走出县城,来到省会郑州,第一次坐火车,蹩脚的普通话,手舞足蹈讲英语……
对我来说,考学就是开阔视野的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我能摸到门槛的,我不会放弃,我要坐飞机。
我继续埋头做题。
那年英语分数普遍偏低,我考了73分,是班级的最高分。当然,我也考研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