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来,一直没明白语感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懂了。
01 艰辛的读书之路
写东西玩,这是从2002开始养成的习惯。那时候只知道有电脑,却一次都没碰过,在那个贫困的乡镇,如果你身为初中生,去碰电脑,会被冠以“混子”之名,或者是不务正业、网瘾少年、学坏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骂名。
诸如我这种听家长话、听老师话的人,那时候也深以为然。等想写东西了,就花一块钱去买本奢侈的硬皮笔记本,写日记用。
说是日记,其实就是一些随笔,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的遨游在文字的世界。
记得,那时候爱看书,我希望读武侠小说,第一本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读到深夜,父亲劝我睡觉,看到是这本小说,立即给我没收了去。后来初中住校,每周的全部生活费用是15元,我往往在这里面省下来3块,去买本盗版书来读。
买的第一本书,是《西游记》。尽管里面错别字颇多,但所幸以前没读过,所以读时,津津有味。看到错别字时,恭恭敬敬的用黑色水笔标注好,碰见不认识的字,也要拿字典查出来,然后标注上拼音。
这是初期,等读到三十章时,就发现不认识的字,并不影响阅读。就把字典搁置一边,顺着读下去了。
初中三年,四大名著通读了几遍,《平凡的世界》、《十五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各种盗版书,积攒了厚厚一摞,许多页面都褶皱,甚至破了皮。
我津津自喜,说,这也算“读书破万卷”了吧!
02 不知语感,但已形成
一直以来,我的英语不好,总听人说语感这个词,老师说,要把课文背下来,久而久之就有了语感,一些选择题、阅读理解,自然迎刃而解了。
遗憾的是,我最终没能明白那深意,时至今日,提起来英语,总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但对于传统文学作品,文言文,我倒是兴趣颇浓。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的。整个学习生涯,凡是碰到文言文的东西,向来没失过分。
陶渊明的自传中说了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觉得这人有意思。我读书,也是“不求甚解”,当别人背诵一些名言名句时,我往往没这打算,在随笔里,我很少去摘抄名言名句,里面的话,大多是我在树立汲取的营养成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出来。
这样,在各种文章里,就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话和文字,到底是否一一印证,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去写出来那些大道理。
记忆最深的,是初三时期的作文课。那时候这节课往往定在周五的整个下午,我很少按时教作业,因为那命题下来后,我往往按照一正个作文本来构思。到周末交作业时,别人三五张,而我,要交两个作文本,并全部写满。
搞笑的是,我那时候和语文老师形成了默契,凡是他命题的,是均不采纳,另觅题目。等到下节课时,老师再次命题就是我上周另觅的那个。所以我要另外命题,由此反复而成。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我原本最害怕的科目是语文,自从“吃了”以上名著后,下笔再不费力,这何尝不是一种语感呢?
最明显的是高中的时候,我在某一个时期,读的什么书,写东西时,文风就能与其相仿。譬如当时读军事杂志、报纸、小说、评论等作品时,就自然而然的写了军事题材的小小说。
后来翻阅,仍十分欣喜当时构思的“三栖部队”,意为水陆空皆能立即作战的全能型士官。
同学说,感觉你这篇像鲁迅、这篇像柴静、这篇像三国啊!我说,那是我最近读的,写出来就成了这个样子,他们的影响力好大。
03 语感的萌芽
在修新闻学的大学课程时,再次听到了“语感”一词。
这种强行灌输,直接论述理论的东西,是我极反感的。因为那些名词解释背的再精准,到实际操作时,往往背道而驰。同学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死记硬背的应付了考试,具体去问,到底啥意思?没人知道。
老师只是点拨,领悟全靠个人。像我这么笨的人,想去领悟那些虚无缥缈的高深武学,基本算是没有一点可能。
既然不明白,就不管了。
我欣喜的是,学校图书馆的书,可以凭借校园卡借阅。每周可借四本书。
这一次,我再也不用省钱去买盗版书了。几年下来,我基本上不是在读借来的书,就是在去借书的路上。独到精彩处,世界上似乎只剩下我。导致好几次被老师点名,几个哥们看着傻笑的看着我,我才猛然发觉,临场应变。
我也不知道我那几年到底读了多少书。只记得,写毕业论文时,关于“电影翻拍”的论题,我在图书馆翻了56本书。原稿写了5万多字,我删了又改,改了又删,反复精化,最后在2万3千字左右处定稿。
期间,我往报纸、杂志投的稿件,也同电影相关。导致那些收稿老师问我,同学,最近看的电影不少吧?
04 工作5年后,终于认识了语感
工作后,再也没有那种借阅图书的便利条件,只有通过互联网去读电子书来解馋。这期间,压力骤增,很少能静下心来继续读那些文言作品,而武侠、玄幻题材的小说,进入了我的视野。
读这些东西的时间,是真正从一丝一毫处挤出来的:早上起床时,除了洗脸的一瞬间;去卫生间的间隙;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因为我觉得和别人一起吃饭,去扒拉手机去对别人的不尊重;等公交和坐公交的时间,为此错过了些公交,也曾坐过站;中午的午休时间,一个半小时,我挤出来一个小时零二十分钟,因为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临睡前,看到眼皮酸涩,眼泪横流,连续打盹,这才作罢。
那时候我用的是诺基亚手机,一个月流量二百兆,就那还用不完。
但是这期间,我写新闻,当然要适应新闻语言了,不能将武侠运用到其中了。为了适应新闻语言,上班期间,我会将刊发出来的报纸,拿到面前,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到文档里。同事问我,为什么这样做。
我说,为了进步的更快。这些语言,总适应不了,导致我完成后,还要由上司改了又改。
我也会背下来。
再后来,我还是将自己擅长的风格,和新闻语言融合到一块了。稿子交上去,也不必修改,这才放心。
就在最近,我发现,我在写东西之前,必须要看一段三国电视剧,或者阅读些我喜欢的文字,然后再去下笔写,就如有神助。
其实这是多年的习惯了,最近才认识到这件事来。
近几天,在简书上写东西,之后再写稿子,好像就直接进入了状态,再也不用预热了。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热身的一种呢?
今天,我似乎明白,这就是语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