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拉姆·达斯说过一句话:只有懂得了如何面对脆弱,与自己握手言和,我们才有望将过去抛在身后,过好活好现在这一刻。
我很喜欢这句话,不是喜欢“懂得如何面对脆弱”,而是喜欢“与自己握手言和”。
不拧巴,不逃避,不和自己做不必要的较劲,正视自己、剖析自己、直面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坦然的接受真实的自己、不怯懦、不自卑、不自负、不高傲,与自己握手言和,多么智慧的处世之道!
而这种智慧的处世之道,恐怕很多人都要吃过无数次的亏,碰过无数次的钉子才能领悟。
同学小凡是个特别不懂得拒绝的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好人”。有人偷懒不想去打水,拜托她,她就会去帮打水;有人拜托她打饭,她就会帮打饭;有人拜托她帮助写作业,她就会同时写两份作业,还会细心的用区别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去写;她帮人买票、帮人买水果、帮人送信……
所有能帮的,不能帮的,只要找到她,很少见她会拒绝,有些事情甚至已经超出了她的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她还是会答应下来,然后全力以赴去完成。
有时我都会看不惯她的好说话,会帮助她去拒绝,然后责备她的烂好心。她只是笑笑后无奈的告诉我,因为小时候太独孤了,太渴望被人需要、被人关爱的感觉了,所以才会喜欢去帮助人,遇到需求时才不忍去拒绝,不会去拒绝,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有时明明知道该拒绝的,可是就是说不出口。
我问她累么。
她笑笑没有再说话。
然后继续答应别人的请求,合理的、不合理的,能办到的、不能办到的。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毕业后的工作中。
帮别人复印资料、做方案,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别人顶班……以此来换取朋友和关爱。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一次帮同事做的方案出了差错被老板批评而同事毫不犹豫的把她推出去的时候才戛然而止。
她告诉我,就在同事毫不犹豫的把我推出去顶罪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求情的那一刻时,我的心就死了。我那时才认识到,不平等的交往根本换不来友情,有的只有利用和不用白不用。而我无论交多少这样的朋友,也是换不回我内心的安全感的。我的安全感,只能我自己给我自己。
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这句话我完全赞成。
我的同学小凡,在受了打击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勇于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的去矫正了。自己能帮的,不怎么费事的,举手之劳就能够完成的,值得自己去帮的,她还是会努力去帮,但是过分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不值得自己付出的,不好意思,没门。
小凡的转变虽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但是于她的生活却没有任何的损害,相反,去掉了这些不必要的负累,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安全感和满足感满满的。不仅如此,懂得拒绝不和自己较劲后还收获了几个真心的朋友呢。
与自己握手言和,多么智慧的处世之道。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碰过几次钉子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的呢。
我曾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是个完美主义者,是个什么责任都喜欢背的人,学习上、工作上、家庭里,什么都喜欢做到最好,我要求自己是家人的骄傲,同学的榜样,公司的骨干,同事们佩服的焦点。所以我不断的给自己加压、加班,不断的增加自己工作量。
高强度的工作之下,我倒下了,躺在医院的床上打点滴时还不曾醒悟,出院后继续拼命,直到又累进了医院,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时,我才承认,我也是个人,不是台机器。我也需要休息,我也需要体贴,我也会孤独、会软弱、会生病。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仔细的估量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够承受的工作量和压力值,我才决定不再强求,不再拧巴,和自己握手言和,轻装上阵以求走的更远!
昨天小岛经历了暴风雨,狂风把许多树连根拔起,我观察了一下,发现连根拔起的竟然多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小树反而没有多少,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树大招风?为什么树大就招风呢?为什么枝繁叶茂时容易被折损呢?仔细思索了一下,也许就是因为背负了太多吧,所以不堪重负,而到冬天时,叶子归于尘土,树木归于沉静时,反而不易被折损。
智慧不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么?所以,和自己握手言和,正式自己的完美与不完美,坦然的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这不可耻,相反,这很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