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二笔记09
原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 +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注释:
牖;窗户
壅:堵塞,阻挡。
郁[土 +孛]:气结曰郁,尘飞曰[土 +孛]。游气随尘土飞扬。
纡:萦回,围绕。
霁:明朗,晴朗。
译文: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都随着所缘外境而随处发生、随处还灭,各有所还灭之处,那么如来所说的妙明真羽为什么没有还灭?唯愿佛垂示哀悯,为我们宣说。”佛告诉阿难:“就如现前你看见我,是因为见精的妙明本元作用,此‘见’虽然不是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但也有如捏住眼睛所见的第二月,并不是月亮的影子。你现在注意听,我为你们开演无所还去的本元心地。阿难,这座大讲堂门开东方,太阳升起时就有明亮光耀之相;夜半黑月时,或云雾朦胧时,就变为昏暗之相;从窗户的缝隙中,能够看到光线通达之相;墙宇之间则只能看到壅塞之相;从眼前有可分别物之处,能够看到种种事物的差别之相;而在空无所有之中看到的则全部是虚空之相;尘雾飞扬,就看到一片混沌之相;雨过天晴,则显现出一片清净之相。阿难,你们都看到了这些变化之相,我现在各自还归它的本来起因。什么是本来的起因呢?阿难,这些变化,明亮还归于太阳。为什么呢?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明亮,明亮因而起于太阳,因此归因于太阳。同理,昏暗归因于看不到月亮的黑夜,通达归因于门窗,壅塞归因于墙壁,差异的物象归因于分别,空无所有归因于虚空,混沌归因于尘土,清明归因于雨后的晴天,如此则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不出这八种类别。而你能够看见这八种现象的见精明性,又应当归因于谁呢?为什么如此问呢?如果归因于明,那么没有光明之时,就应该见不到黑暗。虽然有明暗等种种差别,但见性却并无差别。那些可以还灭的,自然不是你的见性;而不会还灭的,不是你的真性又是什么?如此看来,你的心本来妙觉明净,你自己却迷惑不知,丧失了本妙真心而遭受轮回,常常漂流在生死的大海之中,因此如来说你们实在是可怜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