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热搜刚好出现在我看完《带着爸爸去留学》的最新剧集上,让我想要一抒心绪,剧情里武丹丹“移情别恋”外国小哥Steve,而“抛弃”黄小栋。当黄小栋为此萎靡不振时,武丹丹在“自由”的追求自己美好的偶遇,追求自己心中想要的“爱情”,追求那一份渴望中的怦然心动。其实抛开“责任说”而言,他(她)们中没有人是错的,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烙印更多的是对自己负责,换而言之是我们想要的“自由”。
双宋的离婚同样也是他们所要的自由,爱时,便美好炽热。不爱时,便终于现在。无关对错。
这世界上有的是懂爱的少年,和懂事的成年人,现代化的洪流差不多冲走了我爱的时间和能力。大多数人没有特别喜欢的人,做的很多决定都是差不多,对外界的很多事都无关痛痒,这个世界大概就是喜欢怎样就可以怎样定义的概念。我们期望能够满足自我的“自由”,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关系纽带,更好的情感连接。因为“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艾里希·弗洛姆)
在我看来,喜欢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经历检验的,也是我们日常所见的。而爱不是,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而我们肉眼所见的爱情中甚至婚姻中几乎屈指可数,我并不是说没有,只是极其少见。大家把爱误解为喜欢,误解为亲情,极少去深究。我在这里只是强调爱是崇高的,我信仰它。爱是存在的。
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爱情与婚姻,我将那看成是一种或深或浅的喜欢。程度不一。我们可以接受喜欢,就必须接受不喜欢,这是正常而普遍的,时代追求“自由”,而同时“包容度”逐年削弱。我们都有过这种时候,小时候很喜欢一个人,一件玩具,但当我们稍微成长一点之后就对当初的人或玩具提不起半点兴趣。我们自己在时间中行走时,都不知道会走丢什么,又会得到什么,这是无法预估无法给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只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我们想要的“自由”。这是一种舒适而自然的自由,自然而言的留下我们想要的,自在的继续行走。否则就会像家中堆积的那些旧物一般,沉积久了就会增添人的负重感。在爱情中也是如此,自由是基础,若非如此,一方便会给另一方拘束感,而这个自由是由自己内心定义的,所以爱情中,那些走着走着其中不再感觉自由的一方,便会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不想理对方,想法总是不能一致),自然会导致感情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可以补救他们的爱情,剩下一部分就只能去追求新的契合其内心自由的爱情。
用最契合的一句话而言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我喜欢你时,是我自由的灵魂可以接受你,那我便对你百般呵护体贴,我不喜欢你时,便是你我的自由不相融合,即使勉强,那也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喜欢。更多的是忍耐。婚姻和爱情更像是匹配度的问题,自由度的问题。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自由,就像公众号上说的“金钱自由度决定了离婚自由度,这个世界上维持婚姻的不是爱,是忍耐。”
我觉得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体谅的,爱便爱,不爱就离开。两个人既然有权利自愿选择在一起,也要接受任何一方可以自愿选择离开。我们在一起时是自由的,当一方决定离开时她仍是自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