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书海拾贝雨真,读书达人,一个来自北京的退休人士。我热爱学习,痴迷于阅读,创建了“养生书阁读书会”,其宗旨就是寓养于学,融技于田,启银发智慧,筑梦健康财富路。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心灵的洗礼,滋养身心,焕发新生。
今天,我非常高兴在此继续与大家共同开启一段特别的阅读之旅,在这里和您一起探讨价值设计: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
任何商业模式的终点都是盈利,但起点只有一个——价值。
如果把商业模式拆成一条价值链,“价值设计”就位于最前端,它不仅决定了后面所有的环节能否跑通,也决定了企业最终能跑多远。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如果价值本身出了问题,收入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价值设计是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
一、价值设计:从“满足需求”到“价值变现”
1. 需求是价值的锚点
价值不是企业自说自话,而是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真实需求。Airbnb 最早的价值锚点并不是“共享房屋”,而是“解决大型会议期间酒店爆满的痛点”。这一锚点让房东和房客同时获得可感知的价值,才使得后续的抽佣、增值服务等变现手段水到渠成。
2. 价值主张是需求的翻译器
需求往往是模糊、碎片化的,价值主张则把它翻译成一句让用户秒懂的语言。
• 特斯拉早期价值主张——“用电动车实现高性能与零排放兼得”——把环保和技术发烧友两个看似不重叠的人群拉到同一张桌子上。
• 当价值主张足够锋利,定价、渠道、获客等后续决策都会变得简单:Model S 直接对标宝马 7 系,而不是丰田普锐斯,从而锁定了高端客群。
3. 价值—收入闭环:从“愿意用”到“愿意付”
价值设计必须回答“用户为什么愿意持续付费”。Netflix 的会员制不是简单卖内容,而是卖“无限、无广告、个性化”的观影体验,用户愿意持续续费,平台也就获得了可预测的现金流,再去反哺内容采购与自制,形成正向循环。
二、商业模式的“合作”基因:价值如何被多方放大
传统战略思维强调“竞争”——如何打败对手;商业模式思维强调“合作”——如何把蛋糕做大并合理分配。
1. 多边平台:把竞争关系转为互补关系
淘宝并不直接卖货,而是让数百万卖家与数亿买家在同一套规则下合作:平台提供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物流接口,卖家专注供给,买家专注需求,竞争被转化为生态内的互补。
2. 价值分配机制:合作能否长久的关键
如果平台过度攫取价值,合作就会瓦解。苹果 App Store 在 2020 年把年收入低于 100 万美元开发者的抽佣从 30% 降至 15%,就是为了稳住中小开发者这一生态根基。
3. 竞合(Co-opetition):在合作中管理竞争
“合作”并非无视竞争,而是把竞争纳入可控的框架。安卓生态里,谷歌、三星、小米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潜在对手,但谷歌通过开源协议和 GMS 授权规则,把竞争限制在“谁能把安卓体验做得更极致”,而不是“谁能干掉安卓”。
三、价值设计如何抵御竞争:护城河的三重门
1. 网络效应:价值随规模指数级放大
微信从通讯工具到超级生态,用户越多,对单个用户的价值越大,后来者即使技术更先进也难以破局。
2. 迁移成本:让用户“出不去”
Adobe 把一次性卖软件变为 Creative Cloud 订阅,用户文件、插件、协作流程全部云端化,迁移成本陡增,竞争者很难通过降价撬动用户。
3. 品牌与信任:把价值升维到情感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体验;爱马仕卖的不是包,而是身份符号。当价值被升维到情感与文化层面,价格竞争就失效了。
四、给实践者的三条行动清单
1. 回到用户场景,把需求拆成“任务、痛点、爽点”三栏表,找到最痛的 1 厘米打 1 公里深。
2. 用价值主张公式快速验证:为【谁】在【什么场景】提供【什么可衡量收益】的【独特方式】。
3. 画出合作者地图:列出所有利益相关方,明确“谁贡献什么价值、谁获得什么收益”,把潜在冲突提前写进规则。
商业模式不是静态的 PPT,而是一场围绕价值的长期对话:与用户对话,与合作者对话,也与竞争者对话。把价值设计放在中心,让每一次迭代都回到“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需求”这个原点,企业才能在“合作”与“竞争”交织的商业丛林里,持续把价值做大、分好、守牢。
作者:书海拾贝雨真
感恩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相识。在茫茫人海中,快乐健康生活在听涛雅居庄园,我在这里等您。
如果顺手,就请点个赞+关注或者在看吧,分享给更多人,我们都平安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