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最近这三个月,我感觉自己在一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
去熟人的店里买东西,他往往会在单价优惠之后,在付款时再把零头去掉。以前,我会感到内心不安,有一点愧疚,明明已经优惠了,还要再去掉零头,觉得不好意思。现在,可以很坦然在接受了,他在价格上照顾我,我也给他介绍了新的顾客。互惠互利,共赢。我的自我价值感有了提升。
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明显的亲近。以前处于爱而不亲的状态,心理距离有些远,情感交流比较少。现在好多了。以前父母要给我送点东西,我一般是坚决不要的,即使收下了,也觉得别扭。已经独立了,怎么还能再从父母那里拿东西呢。实际上是,以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而没有得到,于是就放弃了。我想要的时候,父母没有给;那我就不再要了,给也不要了。这个行为背后是求而不得的怨愤,是没有被满足的爱的需要。
现在,我能够看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内心对儿女的爱,感受到他们对每一个孩子都有爱,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所以,父母再给我东西时,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上周末给母亲过生日,我付的款。母亲问我:“多少钱?我把钱给你。”我跟她说:“不用了。养了这么多孩子,过个生日还能让你们自己拿钱吗?你应该很高兴,孩子们付钱,说明你们很成功啊。”母亲听了很高兴,说:“我跟你爸也有,不用花你们的。”“你们留着,等我们用的时候,去跟你们要。”当这样说的时候,我很开心,父母听了也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虽然年龄大了,还是很有用的。而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怎样处理呢?生硬地拒绝,然后和妹妹发牢骚,抱怨父母还跟自己的孩子客气。极少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我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为什么发生了改变?因为我的认知变了,所以情绪、行为都发生了改变。这是按照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以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另一种改变,正在进行中。以前,我经常拖延,常把重要的事放到最后去做。于是就搞得自己比较被动。常常会有遗憾。这当然跟我追求完美的性格有关。也是我遇事逃避的呈现。我想,以后,先做重要、紧急的事,其次是重要不紧急的;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尽量不做了。能够早完成的就早完成。今天上午就完成了日记,就感到特别轻松,很有成就感。人哪,得自个成全自个。靠啥?无他,自律耳。
还有一点,每次做事时,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今天,从A早市买菜;明天,从B市场买鱼。这次炒茄子放了蒜末,下次就加点胡椒。今天用藤黄、赭石、肽青蓝调底色,下回就用藤黄、赭石、花青……我不想活成十年如一日,因为余生真的很贵。我想尽可能把每一天过得不一样。而唯有变,才有鲜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