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阅读《苏东坡传》,竟然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让我感触颇深。此前了解的苏东坡都是碎片化且带有片面的误解成分,只是知晓他是一个诗人或文学家,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都需要背诵他的诗词,有时候还颇感烦恼,毕竟那个时候的学习总带有被逼迫的强烈反感意味。当我此时带着欣赏的心情再次阅读他的文字,那些文字好像突然上了色彩或镶了金边一样闪闪发光,读起来是那么的让我心绪南平。再看遍他一生足迹的所到之处以及所作所为所喜好,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好像很真实的出现在我眼前,与我进行着简单轻松的说对话。对此我很欣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川蜀之地眉山,葬于中原大地河南郏县。小康之家,初阅经书,才华出众;出川觅理想仕途,幸遇欧阳翁饱赏,少年得志青云上,中年颠簸无定所;为民请命肩上职责,务实主政一方安详,起伏不定绝非己愿,飞来灾祸独享忧伤。黄州小试自测斤两,终弃轻狂默往豁达。再度入朝坐高堂指点江山,悔不当初避尘世侵扰无力抵抗。退居天南饱受酷暑荒野笑看惠州儋州,北归途中染病命丧黄泉纵享家人陪伴。
其实,对于苏东坡的诗词或文章,我读过不少,但我也并没有觉得很特别或者有多么真知灼见的见地,那毕竟只是文学修辞方面的遣词造句,短暂营造的一种思维层面的假象而已。我一向不喜欢文学过于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呈现,因为那些感觉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对一个生命的震撼而言,太过短暂,不能构成长久的感染或影响。唯一有价值的也许仅仅只是,在某些必要的氛围时刻突然的拿出来某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感觉,大有吹吹牛显摆一下的感觉,至于对生命灵魂的刺痛或震撼而言,简短的诗词与古文的功效显然并没有那么大冲击力,远远达不到《红楼梦》那种日久天长的侵蚀足以淹没人的程度。为何有些人会因为看过《红楼梦》而自杀的,相对几句诗词的摧毁力度好像就没有这么大了。当然向我并不否认诗词作者的伟大,只是我暂时还感觉不到那种伟大感觉的来由。高度提炼的语言,不具备完全的生活意义。我姑且这么认为。这大概率是我的问题。这里不展开述说。
今天读苏东坡,同样并不是因为他的某一篇诗词。他的诗词只是在他某个人生阶段的总结,阅读了他的阅历,再看他的诗文,就有了别样的意义。所谓深入时代背景下的文章读起来才有意义大概即是如此吧!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这世界上走动,在他遇了那些人那些事之后的反应,高度高度提炼的一些话,那是他心底简洁的声音,清脆、清晰、真实。
也许这才是读苏东坡的真正意义所在。当你不能走进他的生活中去,哪怕你背诵了他的全部诗文,你也一样不能与他感同身受,也一样不理解他的文字的意义。读书就是在读别人的人生,而别人的人生要通篇读下来,才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除此在外的读书,起码定会失去部分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