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贾耽在《花谱》中,称“解语花”为花中神仙。
“花中神仙”即花中仙子,自然已达最高级别。其为何花呢?
西府海棠因生长于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而得名,海棠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有“国艳”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
解语花就是《花谱》里的“西府海棠”,亦即人们熟悉的海棠花。西府海棠因生长于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而得名,其花苞深红点点,春季刚刚开放时,花色淡红,花朵簇密;盛放之时,繁花灼眼,可又温而美丽;将谢时,花朵低垂,楚楚可人。“解语花”出处是:出自唐代文学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在太液池,唐玄宗朝臣和贵戚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唐明皇帝指着贵妃杨玉环示意给左右侍者看说:“怎么比得上我这解语花聪慧可人?”)
从此,“解语花”就在最惹眼的花容丽姿的同时,也成了一支会说话的花,“花语”一词也从此诞生,同时也成了那种最受欢迎的“美女”,容貌出众,众艳莫及还聪慧可人,还能够揣摩到男人的心思。宋带词人赵彦端《鹧鸪天·未有年光好破瓜》:“清肌莹骨能香玉,艳质英姿解语花”。男人有一支这样的“花”在身畔,自然是天大的福气,怕是给个皇帝佬儿也不干。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之一,除了唐代贾耽在《花谱》中称她为“花中神仙”外,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枝做磬口状,花如胭脂,五出,无香,以其花贴于梗上而名;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带,花色浅红,盖由樱桃接之而成,故花梗细长似樱桃,其瓣丛密而色娇媚,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又有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者,名西府海棠;有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虽有四品,然具有色无香。”海棠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此后的文人便将解语花视作自己理想的伴侣,以之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既可分享文人郁结于心的忧愁,又以自身的柔肠百转、温柔体贴使人感受到女性所具的娇羞妩媚、风情万种。北宋词人周邦彦更借《解语花》作为词牌,创作出了一曲风格婉约的词。从此,《解语花》几乎成为了宋代词坛的一面旗帜。
以下顺便就欣赏一下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
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其大意为:上元节(元宵节)京城汴京的夜晚,街边的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一排排屋瓦,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淡淡的云层散去,着素色衣裳,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这衣饰是多么精致素雅和妩媚,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柔软无骨。再看大街小巷,无不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打扮妖娆,笑盈盈结伴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表示念慕和爱情的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之后相爱的男女便结伴便去向暗处。今年的京城想必也依旧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早已不是那个风华年纪。钟漏轻移时间不早,有高举着华盖的车子过来。那就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年轻的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