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一些电视剧《新三国》《军师联盟》等三国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都对其中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在网络上,却频频有人同时将两个字的发音全都念错(苟或),当然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三国杀骨灰级玩家,也并无恶意,当然,这个人就是号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今天我们来了解下真历史上真正的荀彧是什么样子。

荀彧出生于颍川荀氏,荀子之后,他的祖父荀淑是当时的名人,生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那会儿皇权没有过度集中,放在朱元璋时代,大概这样的称呼就得要灭门了吧。
荀彧的爸爸当过济南相,叔叔荀爽还当过司空,位列三公,因此荀彧当然也有了榜样,自小便志存高远,“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可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荀彧年少时,不知在何处碰到了一位当时的名士,南阳何颙,后者见到这个孩子大为惊异,抛下一句话:此王佐之才也。或许也是因为这评价,也帮助了荀彧做出最后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拿现在的人的心态,前不久有个空少和师父的合影不也说明问题吗,少年时代的理想,也许在这时候便在荀彧心中种下。
永汉元年,荀彧二十七岁,被举孝廉,到朝廷里任职守宫令,管理皇帝的笔墨纸砚等杂物,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来看就是个高阶仆人吧。还没等到外放做官,同年九月,董卓董太师废少帝刘辩,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改立9岁的刘协为皇帝,这到底是刘协的幸运还是不幸呢?我们抽空再说这个问题。
董太师自恃有功,不仅当了相国,上朝竟然不脱鞋还不解配剑,满朝人敢怒不敢言,荀彧也没言语,一趟颠儿了,回家去了。
以荀彧的敏锐学识,他预测到天下乱世即将来临,劝同乡父老离开故土,保命要紧,但老乡们难舍故土,不知后来有没有人后悔,那就不得而知了。
恰好这时候冀州牧韩馥派人来请荀彧,荀彧便带着宗族一起前往冀州。走到冀州,袁绍得了冀州,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是人才也总会被人注意,当然,袁绍看上的应该是这荀氏一门的大名,
便把荀彧,以及他弟弟荀谌,还有他的同乡辛评,郭图都收罗账下,展现了其作为官三/四代不具备的一种暴发户心态。
而荀彧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且又机智的少年,自然能看出袁绍要当土霸王的野心,知道他也就这样了。
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人就是这样,没有机会就要自己去找机会,荀彧分析当今天下一个个小霸王,在29岁的时候做出了人生中一个最重要并且是决定了自己一生命运的选择,投奔了曹操,因为当时的曹操也是个心怀天下,有远大理想的人,是个也曾怀揣七星宝刀要去割下董太师的脑袋的人啊。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尤其是创业初期,而且没有门第地域之见,我们从他后来颁布的《求贤令》可以得知。曹操见到荀彧来投,大喜:吾子房也!我儿子的房子呀!啊呸,子房就是张良,是把荀彧比作张良了呀,那不就是把自己比作刘邦了吗?
可是荀彧没办法,要做出匡扶汉室的事儿,靠自己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天下诸侯彼时袁绍已经pass,我们熟知的刘备那会儿正在公孙瓒手底下当平原相,一个没实力的打工仔;而公孙瓒正在被袁绍暴揍;孙坚那会儿作为袁术的马仔正在追着董卓的屁股暴揍;刘焉刘表已经不听中央的号令了,割据一方;公孙度,马腾,俩人一东一西,那个年代的蛮夷才在那里待着的偏远地区,放在今天就是买啥都都不包邮,估计还没走到地儿就被山匪劫了砍了。
眼前就剩下个曹操,曹操彼时已经有了一块根据地——东郡,郡治在濮阳,下辖15个县,虽比不得袁绍刘表,却也胜过刘备孙坚,而且处在事业草创期,未来不可限量。就这样荀彧与曹操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历经了整整二十年。
荀彧帮助曹操击败吕布,守住兖州,在面对袁绍大军压境的时候,作为主战派坚持抵抗不投降,官渡鏖战时候给曹操吃定心丸,坚守以待转机,击败袁绍之后坚持继续抢占袁绍的地盘,不给袁绍重整部队复仇的机会。谋事的同时还给引荐了荀攸,钟繇,郭嘉,戏志才,陈群,杜畿,司马懿等曹魏阵营不可或缺的人才。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而荀彧力排众议,晓以利害,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县。

曹操也因此被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政治上上升了一个大台阶,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成为一个标准的汉臣,并在之后的许多时候以汉臣自居。
从此以后,曹操拥有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并最终统一北方,可以说迎天子这着棋功不可没。
建安八年(203年),因为官渡之战的功劳,曹操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彼时为尚书令的荀彧谦虚不受,曹操亲自写信劝慰,方才接受。
史书上记载了荀彧第一次直接反对曹操的事应该是建安九年(204年),彼时曹操攻克邺城,当了冀州牧。有底下的人对曹操建议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实施的时候,荀彧却站出来反对,没有记载这次曹操的心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许是生了间隙,曹老板没有表现出来,也不好说,书上只记载了四个字:曹操从之。这一年荀彧四十二岁,曹操五十岁。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地位显贵,但荀彧不爱钱财,将朝廷所赐财物物全部四散给族人和朋友,家中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两人又成为亲家,关系仿佛更进一步。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曹操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荀彧以三公之职,荀彧让荀攸替他推辞了十几次才作罢。同年冬天,曹操准备讨伐刘表,向荀彧问计,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便开始南征,八月,刘表病死,荆州内部争斗一番,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将荆州收入囊中,继而击溃刘备,剑指孙权,成为三分天下的最强者。

赤壁兵败后,曹操经过休养生息,招贤纳士,再次出兵平定西凉,降服张鲁,立下“定天下之功。”
曹操也因此由衷感叹说:荀彧与我勠力同心辅佐汉室,荀彧绘制的战略蓝图,由我亲手变为现实。他替我辅佐皇帝,举荐贤才,献计献策,密谋筹划,“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荀彧与曹操共同“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肝胆相照,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堪称强强联合的典范。
然而,曹操在一步步扩大地盘,增强势力之后,不免有些飘飘然,手底下人多了,马屁精也会冒出来几个,忙不迭来吹耳边风,一通天花乱坠地吹捧,阿瞒先生对于匡扶汉室的理想大概也就丢到爪哇岛去了,说出了“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名言。人就是这样嘛,这是人性使然,大部分喜欢说自己知足常乐的人恰恰是没多少钱,因为钱就是欲望的的代表,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渴求。曹操在当校尉的时候也许会想当个州牧去匡扶汉室就好了,丞相三公大将军当腻后,可不就有了称王的念头了吗。

按《三国志·荀彧传》的记载,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开始明显:“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这一年,董昭等人撺掇着曹操进爵国公、用九锡(按: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结果,在征求荀彧意见时,却遭到了反对。因为在荀彧看来,曹操本来是匡扶汉室的忠臣,不该僭越张扬。结果,曹操心中不悦,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一个荀彧在这时候唱反调。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
次年,曹操进封魏公,时年五十九岁。

曹操是一世枭雄,胸怀大志,也许最初只是要匡扶汉室,但最终的结果就像是大河奔流,顺势而为之。而荀彧仿佛心里永远藏着那个最初的梦想,至死不悔。
这,应该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的执著。
文:养一只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兴趣可以点个关注,万分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