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先天不足,后天不够,需要长期工作、高频学习的我。
虽然,也积累了一些读书的技巧。
但这本书仍然带给了我惊喜。发现,只要结合自身的一些领悟,在这本书里面,介绍的方法用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是有效的。
在这里,我分三个步骤为大家介绍。方便大家看懂对这本(细节处很完美,实用性很强)书,和我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一:书单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爱买书,每回都屯一大堆书回来,没时间看,又申称自己爱都书,我也是其中之一吧,书一直有在读,但就像在学校时,读书混日子一样,最后,也没混出个什么好成绩,照样每回都是踌躇满怀的从图书馆把书往家里搬。
在图书馆选书,找不到精确目标,我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有兴趣,馆里有什么就只能借回来什么。也会去查看APP的书单推荐,不过最近不敢看了,都是新书,好书,却一时屯不起。
纸质书对我而言是非常正式的,我不会随便买回来,在电子时代迅速崛起的年代,将会变可能变得奢侈,故,且买且珍惜吧。
如果硬是喜欢买,就别花了钱,又买了一堆没时间看的挫败感,让自己得不偿失。
摘抄:列购书清单的好处,那就是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购书不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器(P41)
当我们能遇见,或费心思的找到一本我们等待已久的书,兴奋的像是遇见那个他\她。可关键是我们得花时间,去了解(所体现其价值)。我们得先确定,你正需要的是那一本,所有的书,都会是一个朋友,一个爱人,他们会影响你,陪伴你,但实际上,是你需要他们的帮助。
当我们渴了的时候,可以喝水,饿了的时候,吃蛋,病了的时候吃药,缺钙就补钙,缺锌补锌,缺脑补脑。
但如果你什么也不缺,时间多了去了,就是想打发时间,那你更应该看书。
关键词二:笔记
一笔一划的中国文字很优美,但我也已经听惯了“噼里啪啦”的键盘输入,最终都是要输入的,不像从前要交的是作业本。但我还是有一些坚持的,脚踏实地的的去实行,不能省麻烦。
我看书的方法,是根据个人偏好定下来的。
粗看、化重点、记笔记、输出。翻译过来就是,先花1到2个小时把书看完,边看边用铅笔做重点(看不下去的时候,就停一会)再做笔记。做笔记的同时擦掉很乱的铅笔线,和对书中的书上某处做的一些反问和思考,接着就是整合摘录,做输出。过期之后再看看笔记和输出。
基本上,看完一本书,我会整理出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是记:有联想,认同的、感兴趣的、心动的好句子。
第二是查:用便签记下,书中些不知道的名词,名人,学术词,或者推荐的书,到网上去查阅,拓宽知识面。
第三是想:我看书的时候,喜欢开小差,把对书中的理解,联想融入到生活,获得启示。这是我整个读书过程中最妙的部分。
摘抄: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上的思考─《论读书》亚瑟•叔本华(P102)
在读书之后,我们时常会纳入别人的一些观点,和自己契合,但同时,遇到新的论证,也被忽略了自己风吹草动的疑惑,客观的去思辨、求证。
摘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的思考,防止与好的点子失之交臂。(p100)
灵感稍纵即逝,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又愚蠢,有用的东西,往往记不住,记住的东西,很快会忘记,唯独“记”能帮助我们。
关键词三:输出
输出是最好的证明,哪怕是几十个字的句子,几百字的几句话。试着写一写,写下去,会越来越长的。思考的多,话就会多。
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认真的读完一本书,不做笔记,不写书评,我已经没有办法安心读下一本书。
摘抄:如果你把读书比喻成做菜,那么第二章的“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物,第三章的“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俩要说明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135)
这之前,输出让我倍感压力。读书的时候,学校一组织春游,看电影,兴奋过后,紧接着老师好会让我们写观后感,读后感,我也都每回都会跟着同学们唏嘘,老师不解风情的这一刻。但反而,现在发现,只要按照这种办法做好笔记,输出变得很轻松。
摘抄:请找到那本能成就自己的书(P116)
茫茫人(书)海中,我们与书,与人的缘分可遇而不可求。等一本书就像等一个人,它会欣赏你、成就你、请你你带着它,像个勇士一般与你并肩作战。
240410-15091FA6392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