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回顾前言
人工智能最近几年开始大热,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但是人工智能实际上发展由来已久,在接受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的同时,回顾一下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对于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阿兰·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一般译作艾伦·麦席森·图灵,同时很多情况下我们现在更熟悉的翻译是阿兰·图灵。
图灵,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最著名的故事
图灵曾经在二战期间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关于这段故事可以去看一部电影
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
图灵与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图灵最著名的贡献是,在1954年,图灵写了一篇名为《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图灵首先提问“机器会思考吗?”(Can Machines Think?),并由此展开讨论,详细定义并解释了人工智能及其研究目的,发展方向,并驳斥了此前科学界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反对观点,讲解通俗易懂,细致入微,有理有据,被称为人工智能科学的开山之作,直到现在仍有极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教材都向读者强力推荐此文,读罢真的会让人切实感到,图灵不愧为计算机天才。
图灵测试
为什么提出图灵测试?
图灵在提出“机器会思考吗?”这个问题之后,在论文中指出,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给出”机器”和”思考”的定义。”,而这个方式是危险的,因为机器和思考很难去给出人人皆认可的定义。
由此,图灵的解决方式,用一个相关的问题来解决,而这个问题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至此,图灵提出了模仿游戏这个方式:
这个新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描述,不妨称之为”模仿游戏”。需要三个人来玩这个游戏。一个男人(A),一个女人(B)和一个询问人(C)男女皆可。询问人呆在一个与另外两人隔离的屋子里。游戏的目标是询问人判断出外面的人哪个是男人,哪个是女人。询问人用标签 X,Y代表外面的两个人,游戏结束时,他要说出”X是 A,Y是 B”或者”X是 B,Y是 A”。
现在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机器担当 A的角色”,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同与两个人玩这个游戏相比,询问者判断错误的频率是否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取代了原先的”机器能够思考么? ”这个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意义和价值
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哲学方面第一个严肃的提案。因为机器会思考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人类的底层哲学问题,其背后实质是二元并存理念和唯物论思想之间的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双方都没有宣称是有说服力的论据,图灵在论文的第六节里面用一种类似排除法的方式去证明其观点。
图灵测试现况
2014年6月8日,首次有电脑通过图灵测试,尤金·古斯特曼成功在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所举办的测试骗过研究人员,令他们以为“它”是一位名为Eugene Goostman的13岁男孩,但后来有文章指它其实并非真正地通过了测试。
完成图灵测试涉及的技术课题
根据人们的大体判断,达成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技术涉及以下课题:
-
自然语言处理
-
知识表示
-
自动推理
-
机器学习
同时如要通过完全图灵测试,还需要另外两项额外技术课题:
-
计算机视觉
-
机器人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