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年底,天气十分寒冷。温度只有4摄氏度的广州城中,人的手指、皮肤,都极其干燥,若不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话,手就会皱,长时间触碰水,手背就会干裂流血。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学汽车维修专业的,这份专业并不是他自己选的,因此,他说他并不想在他的专业领域去实习,想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工作。
当然,没办法,学校限制实习期的学生,得去原专业的行业实习,于是呢,他只好去了汽车连锁店洗车。
几度寒天,风夹着细雨吹在脸上十分刺骨,加上洗车的水,也是冰得吓人,再低几度,就真的结冰了。在那段时间里,洗了几天,手指手背,一大片都是干裂流血的伤。血会干,干了还会继续流,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如果只看手,会以为这是一双历经沧桑的老人的手,是那么皱,那么烂。
我问他怎么不带手套,他说带起来,干活慢。
他和我讲这些时,脸上并没有一丝抱怨,只是看出,他脸上的无奈。
原来他用手机把手拍下来给他爸看,之后,他爸回复了他:别以为这样就苦,我少时在此温度下早六点就得去田中晒萝卜干,手僵抓不住筷子,皮肤裂开流血,你这不值得一提的,别这点苦都吃不了。
其实我并不想替朋友喊苦,相反我还觉得其实那也不算苦,比起老一辈来说。
我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会比过去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代的年轻人,都没资格叫苦了吧?而作为过来人,与后辈去相比,真的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的。
当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说:你这苦不值一提;再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对九十年代的人说:你这苦不值一提的;再由上世纪的人对本世纪的人说………如此循环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突然想起,以前小时候,不管什么事,只要喊累喊苦的,长辈一定会说: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成大事?比如我住群体宿舍时喊宿舍杂乱,比如夏天开风扇被限制不能到最大档位而喊热时等。我是非常不能理解的。
在能够选择让自己更舒适的时候,为什么要去特意找苦呢?
我们人类,不是一辈子,都在逃离苦难吗?我们逃离天灾人祸之苦,逃离生老病死之苦,为什么到头来却又苛责自己,不去吃苦呢?虽然世上不可能没有苦吃。
他们说:“现在不吃苦,以后遇到苦难怎么办?”
…难不成,在能够选择舒适时不去选,以后就能永远舒适下去吗? 我们等到真正需要吃苦时,再去吃,其实也一样吧?毕竟,在上世纪的中国人,吃苦也是被迫的啊。
他告诉我,他不要在自己专业领域拼,于是辞去了洗车的工作了。

他说他要去到另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吃苦,那苦才有意义。
也许,在老一辈看来,我这位朋友,是一位吃不起“苦”的人。因为,他无法在汽车行业这么苦的地方去打拼,居然去其他领域。而其他领域,那个对老一辈来说,所谓的“喜欢的领域大概是一份安逸的工作吧。
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与过去的几代人不同了,我们不想吃那些前人嘴里所说的,能够让我们承受“热”承受“乱”以及承受被打扰的,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苦”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挑剔了。可是,这是坏事吗? 或许,对老一辈来说是吧。当然,我们不忍去苛责,毕竟他们比我们苦多了。
但,只有时代越进步,我们才能越“挑剔”。
就像黄执中说的“衣食足,知荣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