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电力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产业,电网是连接电厂与用户、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基础平台。
40年来,电力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部署,致力于为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更可靠的电力供应,有效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并在规模、能力、创新技术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纪录。
电网规模不断壮大
1987年我进公司时,长安地区的变电站情况:33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如今33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35千伏变电站4座。
供电线路由50条增加到484条,当年若大的一个长安县城也只有一条线路供电,如今16条公网线路,还有若干条客户专线。
供电线路由单纯的架空公网发展为架空线、电缆线,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电缆线路越来越多,维护的责任也在不断加大。
从1998年电网改造开始,广大农村地区到电杆也越来越高,从原先的10米杆变为15米杆,再变为现在的18米杆。线路层数也由单层变为双层,甚至三层同杆架设,比如我们东祥变出线的河迪线、庆镇线、东大线就是同杆架设。
全国联网范围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电网主要以相对孤立的省级电网、城市电网为主,省份之间的联系很少,并且很多地区没有电网覆盖。
1989年,第一条500千伏葛沪直流输电线路将相距约2000公里的四川与上海联系到一起,拉开了跨区联网的序幕。
2011年11月,随着青藏400千伏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资源配置能力在世界独领风骚。
2017年,全国跨省交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8倍),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六分之一。
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330千伏,1981年出现500千伏,1989年出现500千伏,2005年出现750千伏,2009年建成投运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晋东南—荆门),我国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2010年建成投运两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云广、向上),我国又迎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时代。
安全运行水平不断提升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电网人在安全运行控制、电网科技创新、国际标准主导、清洁能源消纳、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业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电网安全,不断致力于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打造了世界上安全运行水平最高、安全运行记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没有发生过像美加、欧洲、印度等电网曾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时刻牢记电网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创新装备系统、强化管理手段,在建设规模持续加大、电力系统更加复杂、电网控制难度增大、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情况下,保持了全国电力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事故程度、事故次数长期得到有效控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二是大力推动电网技术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控制和新能源并网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从“追赶、跟随”到“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中国电网人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突破重大技术难关,提升电网科技含量,使我国电网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三是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装备水平占据技术制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世界,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
四是提升清洁能源承载水平,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千方百计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实现再电气化,服务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能源清洁转型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
电网企业充分发挥电网基础平台作用,通过发展特高压输电、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系统平衡调节能力、增强源网荷友好互动等方式,增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五是持之以恒抓好优质服务,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电。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理念,关注民生,提高供电质量,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配电网尤其是农村电网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自1998年以来,多轮的农网改造升级大大扩大了受益民众、提升了供电质量。到“十二五”时期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十三五”时期解决了“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全国供电可靠率超过99.81%,其中城市超过99.94%,农村超过99.77%,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9.99%。
电网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能源转换枢纽和网络平台作用,构建能源互联网,打造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提供用心、高效、普遍、常态的优质服务,为推进新时代能源革命、支撑新时代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1
图片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