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平凡又特别的周五,李芳总是早早地开始准备。她穿梭在菜市场,精心挑选孩子最爱吃的菜,脑海里全是儿子回家的温馨。自从儿子上高中之后开始住校,每周的相聚成了她最期待的事。可最近几周,儿子回来时总是拉着脸,对她的关心也是爱答不理。李芳满心的欢喜瞬间被担忧和难过取代,她不断问儿子遇到什么事情,儿子总是很厌烦的回答“我很好!”“没事。”“别叨叨!”
李芳开始在心里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菜不合口味,是不是对儿子关心不?
李芳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婴儿状态”的体现。处于“婴儿状态”的人,内心极度渴望他人的关注与回应,如同婴儿无度索取母亲的爱一般。在这种状态下,别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自己,就像孩子拉着脸,李芳便觉得是自己的错,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要改变这种状态,李芳首先要学会独处。曾经,孩子住校后,李芳总觉得家里空荡荡的,心里也没了着落。她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绘画。当她拿起画笔,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时,她要去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再把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孩子的回应上。独处让她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需求,也让她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学会说“不”也是李芳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前,不管是亲戚朋友的请求,还是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李芳总是不假思索地答应。结果自己累得疲惫不堪,还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有一次,朋友请她帮忙做一件很麻烦的事,放在以前她肯定会答应,但这次她鼓起勇气说:“不好意思,我最近实在抽不出时间。”虽然一开始有些担心朋友会不高兴,但没想到朋友表示理解。学会说“不”,让李芳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再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
面对别人的否定和拒绝,李芳还需要学会说“好的,谢谢”。孩子对她的冷漠,其实就是一种拒绝。以前,她会因此陷入痛苦和焦虑。现在,她尝试换一种心态,当孩子不回应她时,她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好的,孩子可能有自己的烦恼,谢谢他让我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相处方式。”这种转变让她不再把孩子的态度当成对自己的否定,而是看作是改善关系的契机。
曾经失去过孩子的经历,给李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也导致她在工作中,对待下属总是带着一种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担忧。她总是担心下属犯错,忍不住过度干涉,这反而引起了一些下属的不满。意识到这一点后,李芳开始尝试改变。她给予下属更多的信任和自主空间,只在必要时提供指导。慢慢地,团队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从“婴儿状态”的母亲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女性,李芳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的成长都让她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一步,也让她与孩子、下属的关系更加健康、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