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十三首11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背景】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注释】
钦駓:神怪名。《山海经·西山经》:“钟山,其于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駓杀藻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滛崖,钦駓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笆,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鹊,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
窫窳:神怪名。《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又《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其状如龙首,食人。”郭璞注:“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而成此物也。”

【译文】
贰负之臣逞凶暴,钦駓违背帝旨意。
窫窳虽死尚能变,祖江死去永消失。
上天可鉴明审察,作恶之举不可为。
臣危被罚甚痛苦,鵕鹗之变不足恃!

【赏析】
此诗吟咏《海内西经》与《西山经》中臣危与钦鴀两位神话人物违背上帝的旨意逞凶,结果遭受惩罚,以此来说明“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恶人终有恶报。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