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的缘起。
双方是如何开始通过外交接触结盟,联合灭金的,而后这种结盟关系又是如何随着共同敌人,金朝的灭亡而破裂。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最高决策者对局势做出了哪些判断?
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是否真的不可避免?
接下来,我想谈谈蒙宋战争为何如此漫长。
在明显不利的战略态势下,南宋为何可以坚持四十余年?
从联蒙灭金到端平入洛
一切历史剧变的起源,也许都是一些当时看来琐屑细微的事件:
公元1200年,也就是南宋庆元六年夏天,适逢金章宗完颜璟生日,于是南宋照例派遣了一位官员前往贺寿。
这位名叫赵善义的官员,在归途中,因为一些外交礼仪上的琐事,和随行的金国官员发生了争执,在口角之中,赵善义口不择言,居然威胁对方说,如今局势今非昔比了!
小心南宋联合新近崛起的蒙古,灭了你们!
当然,在回国之后,赵善义因为口不择言,被南宋朝廷罢官,但这种看似冲动的言论背后,反映的却是南宋朝野被压抑已久,针对金朝的复仇情绪:
毕竟,双方虽然处于和平状态,但靖康之变所带来的耻辱与挫败感,依旧深深地镌刻在南宋朝野上下的心中。
更糟糕的是,在1163年,急于兴兵雪耻的宋孝宗发动了隆兴北伐,但仅仅打了十八天,北伐宋军就在符离集惨败,被迫撤军,再度求和;
可谓是旧恨未雪,又添新仇。
在这种形势下,南宋急于兴兵复仇的狂热情绪,与自身孱弱的军事实力之间的矛盾,自然会产生一种以非常规手段解决问题的共识,而现实中可能最大的选择,就是赵善义所说的“联蒙灭金”。
在金国以北的草原上,崛起了另一个彪悍善战,并且与金国不共戴天的骑马民族,叫蒙古。
这个情报其实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南宋国内,让南宋朝廷上下的主战派,欣喜若狂。
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
九月,在张家口附近的野狐岭,金蒙两军在这里展开了双方第一场大规模遭遇战,机动性和战斗意志都占据上风的蒙古大军,利用前后夹击的战术,几乎全歼了金军主力,导致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金朝都凑不出一支足够大的野战军和蒙古人交手。
由元朝人编纂的《金史》甚至直白地说,金朝的灭亡,在这一战已经被注定。
就在这一年,南宋使节余嵘恰好在金国境内,亲眼看见了从前线溃退下来,惊慌失措的金朝残兵败将,对蒙古武士的战斗力,有了一些直观上的认识。
十月,余嵘就回到南宋首都临安,把自己掌握的蒙金战争情报,向宋宁宗做了当面汇报,并建议朝廷立刻整顿边防军事,以待其变。
此刻,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又分成了两派,一派借口“唇亡齿寒”,要求立刻援金抗蒙,而另一派则主张对金强硬,中止合约,收复失地。
不过,这种分歧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金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
从1217年到1219年,金宣宗三次出兵攻击南宋,试图通过掠夺南宋的土地和人民,来弥补蒙古入侵造成的损失。
此时,由于蒙古大军的攻势,金朝已经不得不把首都迁到了昔日北宋的首都汴梁,疆域也只剩下河南陕西两省;
幸亏成吉思汗决定暂时放过金朝,转而西征中亚强国花剌子模,这才给了金朝一点苟延残喘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蒙古灭金,自然就成了南宋朝廷顺理成章的选择。
1221年,南宋使节苟梦玉远赴西域,见到了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双方虽然没有签订任何实质协议,但似乎已经有了初步的默契;
但金朝由于国力衰微,在1224年选择暂停对南宋用兵,又让蒙古南宋双方的外交沟通陷于低潮。
同时,有些南宋官员向皇帝建言,说千万不要忘记,一百年前“海上之盟”的惨痛教训:
当时,北宋的老对手辽国日益衰微,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于是宋金结盟,共同灭辽。
结果,由于燕云十六州归属等一系列纠纷,最终导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灭亡;
所以说,有如此惨痛的教训在先,不可不加以警惕。
话虽然说得恳切,但南宋朝廷上下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措施来应对:
在权相史弥远的操纵下,南宋一方面对蒙古方面的结盟需求置之不理,同时在军事、内政方面毫无筹划。
这种懈怠与粗疏,为日后的悲剧打下了最初的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