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经营,核心是在品质方面发力。若是商家的着力点变了,一味地“要名气不要品质”,则必然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庆”是庆丰包子铺的本名,其代表的是企业坚守品质的“初心”,同时,“庆”也代表着公众对国民品牌的喜爱与信任。从“庆”到“厌”,仅一点之移,其中体现的正是公众态度的转变,以及商家经营重心的转移,和对“品质”这个根本着力点的舍弃。
据9月9日中国网报道,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处罚公告:北京东单庆丰包子铺因经营问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报道一出,便有不少网友一齐“控诉”这个曾经备受关注的品牌,可见消费者态度已然发生了改变。
庆丰包子铺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地区百姓认可的快餐品牌,后又因习总书记的光顾而闻名全国,生意火爆。总书记在用餐时曾嘱咐“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但讽刺的是,自15年起,庆丰包子铺就屡次被爆出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并受到行政处罚。庆丰屡禁不止的食品问题背后,暴露的是对品质要求的漠视。
企业得了名气,却丢了品质,为何?归根到底,是因为企业走红后便急于求成,只求效绩而不求质量,放弃了对高品质的严格要求。
企业因为走得太远而失掉“初心”,那么“庆”这个本名自然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品质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名气则是商家在坚守品质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衍生品。要名气不要品质,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庆丰包子经营几十年来一直因品质上乘受到消费者认可,一炮走红后,新开张的加盟店便越来越多,形成全国连锁经营链,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庆丰近年来不断扩大经营,本应该对各门店的品质做出更严格的管理,争取将群众喜爱的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但令人失望的是,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大,庆丰反而因品质堪忧而屡次被曝负面新闻。
近年来,商家走红后却失掉品质的例子亦不在少数。去年,大火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就被曝出有老鼠大摇大摆经过后厨的食品安全丑闻;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品牌喜茶更是在半年内出现4起食品安全丑闻。食品安全和品质问题虽然是食品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对于这些“名气走在品质前头”的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
商家放弃的是品质,失掉的也是消费者的信任。在消费者心中自然有“一杆秤”,衡量着商家对于品质的把控。企业若是将经营着力点由追求品质转向追求名气,那么是“庆”还是“厌”,消费者心中自有定论。人们常说“质量是第一位”,这对于任何一个销售行业来说都是铁板钉钉的硬道理。倘若这些企业能够在丑闻后作出改变,不论企业规模如何发展扩大,都能将品质放在第一位,那么消费者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从“厌”归于“庆”,商家便也能够重获信任。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只有注重产品品质才能走得更长久。网红品牌若是失掉品质,就会“昙花一现”;老字号品牌若是忘掉品质这个“初心”,则注定与市场和消费者渐行渐远。要“庆”不要“厌”——关键一点,唯有坚守“品质”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