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
成年人可能会跟脾气暴躁的伴侣安然度过一晚,并且想:“他这个脾气真不好,但今天又不是生我的气。就这么着吧,过会儿就好了。”而一个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又发脾气了,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肯定在生我的气。”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释功能会进一步变得混乱。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例如,奈德的女儿凯蒂一直都认为,她周围的那些生气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兰花儿童。
当我们明明心里有事,却要跟孩子换个说法的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起来。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太多,并让他们承担过重的情绪包袱,这诚然不可取,但无论你是否要跟孩子和盘托出,都要关照到孩子感知情绪的能力,以及处理他自己的恐惧、犹豫和疑虑的能力。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释,人们往往会编个自己的故事出来,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实更令人担忧。
奈德接待过一个家庭,孩子的妈妈被诊断患有重病。父母想让奈德知道,因为他们16岁的女儿艾莎本就有一种焦虑的气质,而且平时得到的支持也不多。她的妈妈要开始治疗,而她的爸爸也要忙着照顾妈妈和艾莎的妹妹,还要兼顾妈妈在这期间不得不转手的一些其他事务。“但请别告诉艾莎,”他们说,“我们不想让她担心。”奈德等了一会儿,随后回到了这个话题,他表示担心艾莎会为他们忧心。她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读着父母的脸,而她对这两块领土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她怎么可能没注意到呢?如果艾莎觉得肯定出事了,但她的父母发誓一切都好,那她会怎么想呢?难道是父母要离婚了吗?还是父母对她感到很失望?这就难说了。最终,艾莎的父母还是与她分享了母亲生病这件事。而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治疗过程,这减少了艾莎的迷茫与疑虑,也让艾莎觉得该做点什么。她帮着父母做了一些家务,还在父母顾不过来的时候,帮着送妹妹去足球场。虽然已经处于缓解期,但癌症依旧可怕,而且它将永远是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与坦诚帮助了他们,这让他们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一个是父母知道的,另一个是孩子所认为的,这样一来,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