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没有手机,没有Wi-Fi,没有电视,还没有暖气……
百无寂寥的冬天,古代文人的冬天是怎么过的?
古人一向讲究,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应,“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不可草率!
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冬至始,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因此中国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了。
而冬至前后安身静体,身体与精神有长足的蓄积才对得住这潜藏的岁月,以饱满的自性迎春风而上,开始一切可大刀阔斧的生发。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过冬的呢?
古代数九“越冬”的“时令活动”流传最广,长、少、妇、孺都喜爱的,便是——“九九消寒图”。
各自在家画九、写九,九九八十一天,待到冰融雪消春风送暖,把作品拿出来晒一晒,互相交流点评一番。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研发出一些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画九”、“写九”。名气比较大的算是“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脑补这场雅景:原本一幅清疏梅花,一日一点黑,八十一天后,一幅墨梅送冬。
更有韵致的是,妇人“晓妆染梅”的“画九”,“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