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文友元初写了篇题目叫《鬼混》的散文发在朋友圈里,感言:“忘记这一天便意味着老矣”!(没有童心)我没忘记,然却老于元初。
夫人在南瓜地留影/开宾摄
每年万圣夜前几天,夫人都邀我一起去南瓜地买两个大个南瓜,回来后将中间掏空,雕刻成妖模鬼脸,放入蜡烛摆在门前,只等万圣夜“魔鬼们”(穿带着各种服装面具的孩子们)来敲门。入乡随俗,每年的这天晚上我们都要点上南瓜灯,再准备一小筐各类糖果送给孩子们,以免这些小家伙们“捣蛋”。
我家门前南瓜灯/开宾摄
传说在古爱尔兰,有一个喜欢搞恶作剧的醉汉Jack,万圣夜那晚设圈套将魔鬼困在树上,直到魔鬼答应不让他下地狱为止。Jack死后,由于不信神而上不了天堂,因魔鬼的承诺又下不了地狱。为了帮助Jack寻找回到人间的路径,魔鬼送给Jack一块正在燃烧的炭,Jack把炭放在一个用大红萝卜刻成的灯笼里,他提着灯笼仍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他就提着灯笼永远流浪在人间。后来人们改用南瓜雕刻灯笼,即现在的南瓜灯,也叫Jack灯。
凯特人的萨温节/网络图片
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这是一个纪念逝者和迎接新年的节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夜鬼魂会回到人间。为驱赶恶灵,人们熄灭炉火、穿上鬼怪的服饰并点燃篝火。后来,一些爱尔兰人移民到美国,并将他们的习俗带到美国。
外孙索要糖果/开宾摄
美国人为让儿童远离粗暴的恶作剧,发明出“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ing)的游戏。儿童在参与这个游戏时,会挨家挨户地索要糖果,若有人拒绝向他们提供糖果,他们就会捣蛋。
其实,万圣节是每年的11月1日(All Saints' Day),前一天晚上叫万圣夜(Halloween)。万圣节亦称“诸圣瞻礼”,这一天,人们要举行弥撒仪式,是庆祝在天诸圣的礼仪,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把这个节日称作万圣节的原因吧。
教职人员进入教堂/网络图片
我参与万圣节活动一直是被动的,前几年,夫人好奇心重,万圣节一大清早硬拉我去附近一个教堂参加弥撒仪式。人们穿着整齐、表情凝重,从不同方向汇聚而来,我故作镇静,挺了挺腰杆儿,直了直微驼的背,顺势加入人流,走着走着就觉着自己哪地方不对劲儿,我皱了皱眉,再窥视一下周围,似乎所有人都在注视着我,低头打量一下自己,一身中式服装凸显另类,再看看夫人那黑头发黑眼睛,插在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天主教徒中间的确有些不伦不类。弥撒仪式开始了,神父主持,讲了10几分钟,一句也没听懂,回家问女儿才知道人家讲的全是拉丁文。
万圣节物品专卖店/开宾摄
在美国,万圣节前商店里摆满了吸血鬼、女巫、僵尸等装扮,或电影、动漫、游戏中流行角色的服饰。万圣节前一天的早上,学生们便穿戴好这些诡异的服饰去学校。老师也不例外,穿着奇装异服讲课,晚上还要举办party。商店、银行、饭店,甚至庄严的法院也有工作人员穿戴着万圣节经典服饰办公。
外孙秒变蜘蛛侠/开宾摄
有一年万圣夜,我去学生家上小提琴课,等半天不见学生踪影,出去寻找,只见一群群的“妖魔鬼怪”,一张张“鬼脸狰狞”,哪还分得出谁是谁非。我意识到今晚本该放学生的假,并歉意地取消了这堂课。
站在园区里,我的心境已被孩子们的快乐所占据,不觉停下脚步,欣赏着孩子们的“鬼混”,眼前浮现出自己童年的时光。慨叹!此“鬼混”非彼“鬼混”也,二者乃云泥之别!
嗟夫!非同种同族,非同文同史,宗教信仰相背,价值取向异同。如何相处、相融?难矣!
2025年万圣节前改写于美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