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止读书会以“追寻那些伟大诗人的身影,感受中华三千年的浪漫与忧伤”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中国诗词公开课》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还乡
渡汉江 /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是武则天时期的宠臣,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是当时有名的“枪手”,为别人代写了不少作品。但在政治方面,宋之问趋炎附势,饱受批评,鲜有作为。在武则天死后,李隆基将其一贬再贬,最后赐死异乡。
这首《渡汉江》写于唐中宗时期,是宋之问被贬后欲逃回洛阳途中所作。此时的诗人,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起伏,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古代岭南之地,偏远落后,气候燥热,瘴气重重,实在是不宜居住。诗人在岭南的日子,生活上凄苦困顿,精神上更是孤独无比,与家人的联系也都断了。诗人在诗中担忧道:“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因为我的贬谪而受到牵连呢?”
宋之问生于平民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接近权力中心,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他容貌俊美,但是有口臭的毛病,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武则天的宠信。后来,他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博得了君王的信任,但也在权力的旋涡中迷失了自己,丢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初心。
可以想见,当他被贬谪时,同僚们大概不会同情于他,他当时的境遇是极其尴尬与苦闷的。
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偷偷从贬谪之地逃出,准备逃回家乡。家人可能是这世上唯一会支持他的人了,他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在逃回家乡的路上,他越往前走越感到害怕,他想到家人会不会因为他受到牵连呢?家人还会像之前一样接纳他吗?担心、忧虑和隐隐袭来的不祥之感,好像要将诗人压垮了。即便在路上碰到相熟的故人,他也不敢开口询问家里的情况。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诗人的矛盾心理,他的心虚、恐惧、战栗、惭愧与无奈,都在这首小诗中展露无遗。诗人的经历,也可以给后人做一个警示。……
《中国诗词公开课》266首国民必背古诗,国学大家精妙解读诗中真意;196幅人间至美古画,丹青妙手还原古人生活雅趣。
让孩子轻松学习古诗词,让老师轻松教授古诗词。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中国诗词的内容和故事,可以看看这本《中国诗词公开课》,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