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禧攻略》大热,贴面膜熬夜追剧是我们这些半中年老阿姨的最爱。剧中,乾隆帝之光富察皇后经历了丧子、夺夫之痛后,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剧中的表述是:她终于获得了自由。
历史考据癖的人翻翻百度或听听百家讲坛后会说:这都是瞎编的,人家白月光小富察是病死的好不好!
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也就是孝贤纯皇后,的确极有可能是病死在乾隆南巡的船上。对于以上史料,本人表示尊重。
但是《延禧攻略》中对富察结局的安排,排除编剧对戏剧冲突的追求外,似乎更符合心理学逻辑。那就是我们大家都无法逃避的:中年危机。
教科书上对中年危机的定义是:个体在35~59岁进入中年之后,产生的生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男女面临的生育压力、职业压力和家庭冲突等导致心理上出现压迫和危机感。
一、“好人容易死”之咒
德国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中年危机”的原因是个体缺乏个性。通俗一点就是,个体太追求社会适应,导致个性的压抑,长此以往无法释放压力,外在冲突转化为内在冲突。也就是,老好人做多了反而不会做人了。
剧中富察皇后,似乎任何美好的话语都无法形容她。她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和代言人。她不嫉妒,不怨恨,爱护嫔妃,甚至爱护嫔妃的孩子。她抹去了所有女性心理特征,隐忍一切,最终还是无法同自我和解。这是“中年危机”者的独白:只有妥协而没有反抗的人生必定是死路一条,通俗点就是“好人容易死”。如果富察皇后不像剧中那样自杀,长期内心冲突也必然导致生理问题。历史上富察皇后病死于36岁那年。
她太美好,以至于成为了乾隆唯一最爱的皇后,一切道德的楷模。然而,《安徒生童话》告诉我们,一切童话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爱情里面不会存在道德楷模。阅女无数的《红楼梦》也告诉我们,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一切美好终究不过是幻影。总之,社交状态越美好的人,也许会面对更强烈的“中年危机”。
二、面对“中年危机”,在于三个字
对于我们这一群边熬夜边泡枸杞的“半中年”人来说,如何面对“中年危机”无疑是一道保命题。荣格告诉我们三字真言:做自己。
说得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越“社会”的人越无法做自己,越“成熟”的人越隐藏自己。长期社会教育的结果就是造就统一规格的人。这种人格最擅长合群,讨好型人格居多。通常他们接纳“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条,但又无法安然牺牲于“集体利益”。
因此,一旦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与自我利益冲突时,他们内心冲突加剧,产生无法抑制的沮丧、压抑和空虚感,这种感觉是社会成就无法弥补的。这也就是一些看起来优秀的人会自杀的内在原因。
逝者如斯。戏说无情。我们创造历史,我们又是历史。我们笑看戏剧,我们又是戏中人。面对富察皇后,我们道一声:做人不易,且做且珍惜。面对自我,我们也要道一声:生而为人,何必做别人。
适当释放个性,同自我和解,想哭且哭,想笑且笑,要拒绝就拒绝,要吵闹就吵闹,这才是快活畅意的人生,才是能跟猫狗媲美的人生。
网友评论
很多年后的同学聚会,那些成绩好的,容貌出众的,调皮捣蛋的,大家印象深刻,当时中规中矩的,几乎没有人记得。
现实就是如此,太完美了,不接地气,自己也累,太守规矩没有个性,也容易被人忽略。